昨日,女儿陆伟霞到汕头上学,陆奕和在家门口为她送行。
今年,陆奕和的儿女双双考上大学。昨日,清远日报社代表为其送上奖学金(其中一份由大女儿代领)。英德市连樟村的贫困户陆奕和,先后将三位儿女培养成大学生。继9月初送儿子前往韶关医学院报道后,昨日凌晨,他第三次送孩子去大学。临行前,小女儿陆伟霞不仅获得蓝丝带奖学金并全额解决学费问题,还得到父亲现场派发的开学红包。“一年比一年好。”经历了之前“学费不够靠借、生活费不足靠凑”的窘迫,这一次的送别没有遗憾。
村里的送别大多在凌晨
凌晨三点,陆伟霞的闹钟响了,她和大姐再次检查了一番行李。一个行李箱装着生活起居用品,一床被套是家里用过的旧款,一个双肩背包装着报名的材料和路上充饥的面包。“爸爸还让我把月饼全带上,但我没同意。”陆伟霞以不爱吃甜食为由将月饼留在家里。其实她包里的面包清一色甜味,她更想将好的东西留给父亲。
凌晨三点半,陆奕和起床下楼,一夜无眠的他点了一根烟醒神。在头天晚上的家庭会议中,出行计划有所调整———原本由他亲自送女儿去学校,变成姐妹俩结伴去汕头。
拿行李的间隙,陆奕和将准备好的红包塞到女儿手中,“很遗憾不能送你到学校,这个开学红包祝你新学期一切顺利。”陆伟霞接过红包,还了一个调皮的鬼脸说,“我已经不是四年级刚住校时的小学生了。”
凌晨出行的方案也是家庭会议定下的。陆奕和解释称,过去由于出村的道路不方便,只有摸黑出村,才能赶在头班车前抵达市区,无论是送新生还是打工远行,村里的送别大多发生在凌晨。
如今,连接镇村的公路已经过翻修,拓宽路面的同时铺设柏油,出村用时大大缩减。陆奕和联系了亲戚用车送女儿直达学校,并将出发时间定在早上7点。不过,由于陆伟霞坚持早点到校,陆奕和随了女儿的心意,又将时间改回凌晨。
凌晨四点,路口农庄的夜灯照亮了房前空地。陆奕和隔着车窗免不了再向女儿多嘱咐几句。“学习要努力,生活要过好,总之是一年比一年好。”父亲唠叨到词穷,女儿隔着车窗咧嘴直笑。
穷怕了,得读书
时间回到四年前,陆奕和的大女儿考上韶关师范,但学费问题让这位贫困户犯了难。当时陆奕和一家六口,父亲年迈,妻子因病致残,他作为唯一的劳动力因家中大小事务牵扯不能外出打工,只得在村里种几亩田,再靠亲戚的帮助和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
陆奕和曾劝大女儿放弃读大学的机会,早日工作好补贴家用。但女儿一句“有别的路吗?”让他又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我就是吃了没读书的亏。”陆奕和有些后怕,自己穷怕了,(孩子们)得读书。他东挪西凑,又连夜奔走联系到学校,并通过生源地贷款优惠政策在最后关头将孩子送进大学。
从这时起,陆奕和坚定了“再穷也要培养孩子读书”的信念。他挨个向亲戚借钱,在保障三个孩子日常开销的基础上,他承包山地种植麻竹笋,每日砍笋千斤以上,又揽下村民家丢荒的土地,种植水稻、花生补贴家用。陆奕和算了笔账,当时大女儿每月生活费300~500元,升入高中的儿子和小女儿,每月生活费260元。“三个孩子的花销占了家里的大头。”
至于家中三位大人的伙食和开销,陆奕和一句话带过,“村里生活简单,能吃饱就行。”
种笋和教育是一个道理
因自己一念之差,险些让大女儿辍学后,陆奕和对于“遗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同时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换取资源最大化,确保孩子们在成长中不留下遗憾。
妻子病后,曾被称为“粗线条”的陆奕和开始在父爱中夹杂一些细腻的“配方”。他不仅包办了三个孩子的家长会,尤其是儿子和小女儿同校同级,让他在开家长会这件事上想了不少办法。“儿子、女儿的教育一样重要。”为了不偏私,陆奕和采取上下各开半场家长会的策略。在英德高中,经常见到一位年过四旬的男人,三楼签到后赶紧跑去五楼,半场跟班主任表达歉意后,又返回三楼继续开会的场面。
陆奕和尊重孩子们深思熟虑的决定。大女儿师范毕业后,他支持她在教育辅导中心工作;儿子想从医,他鼓励儿子报考医护专业并将他亲自送上校车;小女儿陆伟霞受姐姐的影响,继续选择了师范专业,陆奕和建议她跟随自己的内心想法,毕业后回家当一名小学的历史老师。
载着陆伟霞的车辆远去后,目视远方的陆奕和这才透露了临时改变送学计划的原因。去年以来,陆奕和将麻竹笋的种植规模扩大到了70亩,如今正是笋的丰产期,他需要加班加点将砍下的鲜笋送到加工厂。同时,新上马的育苗产业园也需要他投入更多的精力。
“笋过了时间不砍,就长成了竹,来年就不会再有新的笋。”陆奕和说,这和孩子们的教育是一个道理,“该提供教育机会的时候,我不能让孩子们留下遗憾。”
采写: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樊乾
摄影: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邱炜民
新闻推荐
英德多部门联合整治客运站周边“乱象” 持续开展“黑车”和乱停乱放整治行动
交通运输服务中心驻站服务站在英德汽车站对乱停乱放摩托等现象进行整顿。通讯员供图南方日报讯(记者/邓文燕通讯员/林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