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街(小街道,大观点)
近日,清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布清远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新增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清城2项、清新3项、英德6项、连山3项、连州1项。(9月17日《清远日报》)
全市新增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意味着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得到了再一次的壮大,也意味着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纳入到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的范畴之内。非遗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清远人千百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成果,体现了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
以上是从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而从开发和利用的角度,这一议题同样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很多人在外出旅游的时候,感觉一些旅游景区景点的演出项目多有雷同,而景区附近售卖的各种旅游纪念品,也是千篇一律,乃至在全国各地不同的景区景点,售卖的都是同样的东西,让人感觉枯燥无味。
而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巨大的传统文化资源宝库,我们就可以通过深度的发掘、开发、融合、包装,得到可以满足现代人心理需求,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东西。在清远市新一批入选的非遗项目中,包括了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四大类。那么在景区景点组织的各种演出、文艺活动中,就可以融入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带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在景区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中,就可以利用非遗项目中的传统技艺,设计开发出全新的旅游纪念品。
对非遗项目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前提,当然还是保护与传承。近年来,随着清远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清远市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及非遗传承、开发和利用工作,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清远城市内涵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政府层面的保护,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行政化的力量却难觅市场的踪影,这样的保护更多依靠的是政府财政的投入,却无法借力于市场,甚至在客观上加大了“非遗”项目与市场之间的距离,也就意味着效率的低下甚至说难以长久。而实践早已证明,只有主动融入市场,打开市场,被市场所接收的“非遗”项目,才能得到发扬光大,保护与继承也就不再成其为问题。
另一方面,年轻人才是未来,任何“非遗”项目只有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与青睐,才会在未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但是对于一些“非遗”项目,尤其是一些地处偏远又比较小众化的“非遗”项目,绝大多数年轻人根本难得一见,不知道它们的存在,自然也就谈不上去领会它们的魅力,从而喜欢上它们。但是网络众筹的方式,却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所以,让清远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非遗文化从博物馆中、从隐身的民间村落走出来,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中国实践”,活动口号是“见人见物见生活”。从某个角度来理解,这就是在引导和鼓励非遗项目市场化发展,只有让非遗项目走近大众、走进生活,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近年来,在这方面做得最为成功,成绩也最为突出的,显然非北京的故宫莫属。故宫通过开发、设计各种文创产品,不但让自己的产品得到了国内年轻人的高度欢迎,也让千年故宫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我们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应该借鉴故宫的思路和理念,坚持走时尚化、市场化的道路。
□韩复声
新闻推荐
清城区书法家画家现场展示作品。(清远日报记者刘洋通讯员罗志东摄)清城区书法家画家现场挥毫,献礼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