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彭姣时通讯员蹇登亮、洪惠
“没想到"三师"专业志愿者来到这里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我们村就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过去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被挖掘出来,游客数量也多了!”亲身感受数月来村容村貌的蜕变,韶关市乐昌坪石镇武阳司村党支部书记沈春明感慨道。
今年9月,“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在坪石正式挂牌,未来乐昌坪石、连州东陂等地将相互呼应,打造影响力深远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一系列办学旧址有望成片得到保护活化。
在此过程中,各类研学及红色教育活动相继展开。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粤北坪石等地摇身一变,成为十一期间旅游的“网红打卡地”;这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村居环境的改善,也给村民借助旅游创业致富带来新机遇。据统计,自9月27日迎来首发团至今,9个旅游团和研学团近1000名游客来到坪石重温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此外,还有慕名而来的自驾游客,“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线路受到追捧。位于连州东陂的砺儒书社也在十一期间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周边的镇村居民前往阅读。
乡村旅游发展新范式:低成本环保微改造
在韶关坪石东南十五里之遥,有一个偏僻的山村,住户百余家,这便是中山大学法学院旧址所在地——武阳司村。武阳司村村民指着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旧居“野马轩”的匾额说:“没想到,只是做了房前屋后的清洁清理,摆放一些普通的原木凳子、放上几本书,挂上一个历史建筑说明的钉牌,就能吸引这么多人来。”
“打造华南教育历史坪石研学基地,目前主要是通过对抗战时期的办学旧址、名师名人住址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清理,通过对史料进行挖掘、整理,以历史建筑解释说明的形式挂牌保护,并在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遗址进行适当布展。”“三师”志愿者田中介绍,在此过程中,依照低成本的原真性利用原则,在环境改造的过程中多选取就地取材的方式,依托当地固有的资源,“低成本、高要求”对相关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三星坪周边仍保存着数量相对较多、相对完整的师生们居住过的房屋。据志愿者考证,当时办学条件艰苦,各学院建筑多由工学院的虞炳烈教授设计主持。虞教授因地制宜,利用杉木板、竹竿等为墙,杉树皮当屋顶,用当地建材,用最低的成本为众多师生建造校舍,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比如纪念柱柱头和柱基使用了当地最常见的建筑史料——红砂岩,采用武江江石铺设底座。各处展示场所的书柜、条凳等器物的原材料均是乐昌林场捐助的废旧木料。而乐昌林场的前身就是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设立的林业演习场。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带旺周边地区旅游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还带动了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打造出一种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为周边地区居民生活改善带来了新契机。
红色研学热带来的巨大客流量让不少村民喜出望外。
此前已有不少人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维护工作中;也有一部分人开始挖掘商机,打算借助这股热潮,在周边经营民宿、特色餐饮等配套服务。
省建筑设计院党委书记、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主任曾宪川表示,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往往需要投入不少资金建设。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强调专业志愿者的技术支持、强调本地村民的积极参与,注重保护建筑的原真性,使用较少的资金对景观进行低成本微改造。目前的工作仅是抢救性的、初级保护活化工作,利用特殊场地的历史文化价值,边开放利用边促进民众增加保护的紧迫性和认同感。尽管是简单的、低成本的营造,也在短时间内带旺了当地乡村旅游,这是一种值得复制推广的做法。但要对这一系列教学办学遗址全面进行修复活化,还要进一步唤醒民众对这段历史的关注与重视,带动社会各界投入支持。”
新闻推荐
连州供电局开展迎国庆保供电清障专项行动 党员带头护航电网安全运行
南方日报讯(记者/段灿通讯员/陈鼎冯华)“10千伏瑶安甲线沈家分鱼本支线线行树障已清理完毕,大家收拾好工具到下一个点继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