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出不穷的溯源技术为英德红茶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摄
近年来,在英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英德大力建设科技赋能的智慧生态茶园。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摄
要说英德一年前与蚂蚁金服联手在当地埋下了一颗火种并不为过。
随着2018年全球首款区块链追溯红茶发布,英德茶企对“源头可溯”的实践热情仿佛一瞬间被点燃,二维码、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快速推广开来。与之相伴的,是省级红茶产业园的成功申报创建,随着地方配套政策的快速落地,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力量汇聚英德。
都说品质决定地位,在过去,买茶犹如“雾里看花”难辨真假、好坏的问题,曾一度制约英德红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如今,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龙头茶企的带动作用被充分发挥,英德正构建起“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溯源体系日趋完善,英德红茶品质得到有效保证。
●撰文何帆燕苏晨
热潮涌动
“源头可溯”实践正酣
“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查到这盒茶叶的生产基地、采摘、加工、包装日期等所有信息。”在位于英德总部的茶室内,广东英九庄园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九庄园”)副总经理黄文定正在做产品展示。
黄文定说,实现视频监控是该企业溯源平台建设的下一个方向,现正筹备配套设施,完成后可实现对茶园的可视化监控。
长期以来,买茶就像中医问诊一样,“望闻问切”一样都不能少。“进入大数据时代、5G时代,茶产业过去搞信息不对称的做法已行不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操君喜表示,建立追溯平台来实现对商品的流通追踪已成为一种趋势。小小一个二维码,可助力英德红茶实现全产业链质量追溯,让消费者买茶时清清楚楚,不再“雾里看花”。
英九庄园所作的努力不是孤例。过去一年,越来越多英德茶企投身于“源头可溯”的实践中。
今年4月,广东首个壹昊茶云仓在英德揭牌。它由广州国际茶叶交易中心联合英德市政府及当地企业共同建立,标志着广东首个茶叶溯源体系正式落地英德。
在刚刚过去的9月,首批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生产经营主体名单出炉,积庆里茶园榜上有名。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国明透露,积庆里正在研究NFC防伪溯源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寻求新的突破。
“我们最近正在茶园安装监测设备,完成调试后可实现对茶树生长态势的实时监控,并直观看到茶园管理、茶青采摘过程。”英德市龙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英德已将40多家重点茶企、合作社等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英德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梁志宇称,接下来英德将全面实施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程。今后5年内,当地将有1万亩茶园纳入英德红茶溯源体系,真正实现每杯英德红茶都来源可溯、去向可查。
“如果说二维码是茶叶溯源体系1.0版,那么区块链技术则是2.0版。”操君喜表示,运用区块链技术,茶企在产品端植入芯片,每包茶叶都会有一张专属“身份证”。对于这项技术在未来的进一步应用,操君喜充满期待。
研发载体
省级园区凝聚科创资源
在与蚂蚁金服成功携手的同一年,英德成功申报创建省级红茶产业园。这是一个规划总面积1018.76平方公里的园区,“加强品种选育、种植技术研发及改进”被写入产业园总目标。英德希望,通过凝聚一系列的创新资源,促进红茶种植和生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
时间仅仅过去一年,英德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据介绍,通过对接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多个科研机构与专家团队,英德已规划多个项目,包括英德红茶智慧示范生态茶园建设项目、英德红茶生态绿色发展模式研究与推广等项目、英德红茶精深加工研究中心建设及多茶类开发、英德红茶检测服务中心建设等。
其中,英德红茶智慧示范生态茶园建设项目的进展迅速。目前园区内茶企已试点安装生物信息对抗站,并引进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及智能虫害防治系统,有望进一步实现对茶园的可视化、动态监测管理。
在此背景下,园区企业的创新热情被进一步激发出来。英九庄园便是其中之一。通过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全国首条“英红九号红条茶智能化生产线”在这里被成功研发并应用。
由此,传统的英德红茶制茶方式被刷新。每个人进入全封闭式茶厂前都需要被白大褂、帽子、鞋套全副“武装”起来,以实现车间的无尘化。制茶设备旁,一块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制茶环节的信息,萎凋时的风力、温度、湿度,揉捻的时长、压力等数据一目了然。
“哪怕不在工厂,通过手机,我也可以监督整个生产流程。”黄文定表示,通过手机软件,茶园管理者就能掌握茶田的土壤、水肥等相关数据,实现对茶叶生产环节的监控。当数据超出标准范围,手机会发出警报,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正是借助这样的全程智能化控制,这家茶企在年产量达2500吨的情况下,依然确保了洁净、工艺、品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
距离英九庄园20多公里之外,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旁,积庆里茶园的茶叶加工车间内4条高标准生产线正在运作。这是个实行半机械化生产的加工车间,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每一道工序都由资深制茶师亲自把控,实现茶叶加工过程全程不落地。
“冲泡积庆里英红九号无需洗茶,第一道茶可直接饮用,营养物质更丰富,口感风味更佳。”陆国明表示。早在今年9月入选首批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生产经营主体名单前,从这里出品的英红九号红茶不仅先后通过“三同产品认证”“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及“有机产品认证”,更通过了SGS的285项农残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零检出”。
转型升级
紧抓核心建高标准生态茶园
“英德茶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绿色生态。”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郭孔随介绍,近年来,英德秉承“好茶从种植环节开始”的理念,提出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并将之作为推动英德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生态茶园,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配置生物种类,综合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环境优美,茶叶安全优质,生态产品综合供给能力强的茶园。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上天给予英德的恩赐,也为英德建设生态茶园奠定了基础。英德地处粤北山区南部,属喀斯特丘陵山区,土壤肥力好、有机质丰富,同时属于亚热带气候区,温暖湿润,极适宜茶树生长。
当前,英德已在全市范围内规划了红茶主产区、高山有机茶区、绿茶主产区和新兴茶叶主产区等4个产茶区。不少茶园生态环境优越,如积庆里红茶谷毗邻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德高信茶园建立在享有“南天第一峰林风光”美誉的英西峰林之中。
在此背景下,加强“绿色防控”正越来越成为英德茶园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一项共识。
“对于病虫害,重点不是去捕杀,而是预防。”这是德高信、英九庄园、积庆里等茶园负责人的共同心声。在这些茶园中,喷施农药、除草剂等传统防治病虫害的方式都被禁止,改为采用农业措施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来控制虫口密度,如及时对茶树进行剪枝,安装灭虫灯、诱虫板,投放人工天敌,运用微生物抑制病菌生长等。
操君喜表示,一个好的茶园应当具备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形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这正是上述茶园的实践目的。“在不采用物理及生物措施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茶园的生物多样性、提升群落结构稳定性,还可以减少或避免病虫害大规模暴发。”
英红九号的培育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作为英德种植面积最广的茶树品种、英德红茶的当家品种,英红九号自云南引进英德后,经过50多年的系统选育、杂交,形成抗病力强、茶青亩产量高的特点,“很多虫宁愿吃草也不吃英红九号”。
英德茶企还在茶叶的种植与养护上下足功夫。例如,积庆里茶园便以牛粪、花生麸等有机肥作为肥料,在有机肥配方中添加油茶麸,以达到杀虫杀菌的效果。英九庄园则采用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系统,向水肥、气象、病害管控的物联网化方向发展。
除加强茶园生态环境建设外,英德茶企还非常重视对茶农的定期培训。在英德,茶企多采用“茶企+农户”“茶企+茶厂+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从源头严格把关原料品质,按标准执行制茶程序。因此,为确保收上来的茶青质量过关,对种植户定期开展培训、考核便成为关键环节之一。
英德全市茶叶种植面积有13.2万亩,英红九号等良种推广种植面积达10.5万亩。通过上述的种种实践,目前,当地的生态茶园面积占比已达到95%以上,13家茶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10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
■延伸
茶产业监管体系建设的“英德合力”
层出不穷的溯源技术,为英德红茶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也并非一蹴而就。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国明便坦承,目前区块链技术在茶叶产品溯源应用上还存在一定难点,亟待解决。当前积庆里正在研究NFC防伪溯源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寻求新的突破。
这一幕无疑是英德红茶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生动注脚。在英德,茶企、政府、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正在努力,协力共建英德红茶监管约束体系,进一步推动英德红茶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英德红茶品牌影响力。
“有形的手”多措并举冲刺“高标准”
“英德茶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绿色生态,我们依托"一个基础、三项支持",推进英德高标准生态茶园的建设。”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郭孔随介绍,近年来,在英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英德大力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打造智慧生态茶园。
2018年,英德市成功申报创建省级红茶产业园,开展英德红茶智慧示范生态茶园建设项目。目前园区内茶企已试点安装生物信息对抗站,并引进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及智能虫害防治系统,有望进一步实现对茶园的可视化、动态监测管理。今年9月,广东省首批生态茶园名单公布,6家茶企成功入选,其中5家来自英德。
标准化建设被英德市委、市政府摆到了重要的位置。早在2006年,《英德红茶》广东省地方标准被制定并实施,随后,“英德红茶”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清晰的英德红茶质量标准体系由此被构建起来。2018年,《地理标志产品英德红茶》成为清远市首个通过专家评审的市级地方标准。
为加强对公用品牌的监督,英德设定了“英德红茶”地理标志证明标志的使用条件和标准,对于申请使用品牌的主体进行评审并定期核查,以确保公共品牌的质量和商誉。
与此同时,英德还出台《英德市茶叶种植生产安全共建共管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使茶叶的种植、生产、经营各环节都有章可循。在此过程中,英德每年评选一批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并给予700—1000元/亩的补贴。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依托人才驿站和清远市“起航计划”——英德市“新农人”示范带动工程项目,英德积极培育和引进茶产业专业人才。近年来,英德举办2017年广东省茶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2018首届全国红茶加工制作大赛等赛事,并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合作,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无形的手”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英德市政府积极的政策引导和培育,进一步激发了当地茶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其中一个具体体现就是——英德茶企不断探索尝试将常见于畜牧业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用于种植业。
黄花镇是英德市主要产茶地之一,其生产的“岩雾尖”系列茶叶品牌已有一定规模和效益。2010年,黄花镇成功引进广州德高信集团公司投资茶叶项目。目前,德高信茶园通过“公司+加盟户+承包户(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不仅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超过1000人次,而且带动了当地茶叶种植、蔬菜等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和旅游业发展。
在90公里外的英红镇,英九庄园则正在探路“1+N”产业联合发展模式,在上游对接种植户,要求茶农按照公司标准规范种植和采摘,从源头保证茶叶质量过关;同时,提供智能化工厂平台为茶农加工茶叶,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操作规程,保证中小种植户产出的产品品质。
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英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而英德龙头茶企大多已实现茶叶全产业链覆盖,企业能够全面掌控种植、生产、品控、包装等环节,严格把控产品品质。
当前英德共有茶叶企业274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以及众多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种茶)、茶叶专业合作社,存在“茶企+茶农”“茶社+茶农”“茶企+茶厂+茶农”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
“全产业链模式能够激发企业自主性,让企业格外注重产品质量安全和企业品牌塑造。”郭孔随认为,这一模式也为其他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一个借鉴。
科研院所创新技术为产业护航
“茶叶研究所将通过更先进、实用的技术,让英德生态茶园实现成本最低、效益最高。”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操君喜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研究所将持续为英德红茶的品种、品质、品类、品位、品牌等“五品”提供全产业链支持。
茶叶研究所以英德为科研试验示范基地,过去几十年里,几代科学家在此耕耘,依靠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英德红茶实现了两次辉煌。当前,茶叶研究所承建了英德红茶生态绿色发展模式研究与推广等项目、英德红茶精深加工研究中心建设及多茶类开发、英德红茶检测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为英德红茶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资源。
“要把绿色防控推向整个茶产业,用绿色生态的方法对茶园进行管理,使得生产出来的茶叶健康安全。”在2019中国·英德首届红茶头采节上,茶业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发言时,强调了茶叶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性。
今年4月,在“广东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上,陈宗懋团队再次把脉英德茶叶质量安全。此活动是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由广东茶产业联盟、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清远综合试验站主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承办。相关部门透露,与陈宗懋团队合作的茶树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正在英德建立和推广。
英德红茶质量安全大事记
2006年
《英德红茶》广东省地方标准制定实施;
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英德红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4年
《英德市茶叶种植生产安全共建共管工作实施方案》出台。
2016年
《英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英德红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发布。
2018年
《地理标志产品英德红茶》通过专家评审,成为清远市首个通过专家评审的市级地方标准;
广东首个壹昊茶云仓揭牌,标志着广东首个茶叶溯源体系落地英德;
天猫英德红茶原产地官方旗舰店首发全球首款区块链追溯红茶;
英德市成功申报红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广东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发布并实施。
新闻推荐
近年来,在全民倡导文明驾驶、抵制酒驾的社会风气下,交通秩序日益改善,文明出行已深入人心。但还有一小部分人对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