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火友在岐江河作业。南都记者 吴进 摄
记录人生百态
人物档案
冯火友,58岁,广东连州人。1999年4月开始做中山市环卫处岐江河河面保洁员工,2001年成为中山市名城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岐江河保洁队班长,2005年升为中山市乐德环保营运有限公司岐江河保洁队项目主管。
作为岐江河上的美容师,冯火友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在环卫工人的岗位上成就出自己的事业,连续5年被公司评为优秀员工。2016年荣获中山市“身边好员工”称号;2017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冯火友的名字中带了一个“火”字,没想到这一生却跟水结缘。从1999年成为岐江河上的一名保洁员,他已经默默守在这条河边20年。同事喜欢叫他“美容师”——岐江河从水浮莲疯长、垃圾满目,到现在河道整洁,成为城市新景点。这个变化中冯火友也贡献重要力量。
入行
岐江河上的“美容师”
冯火友是清远市连州人,1999年在亲友介绍下来到中山,成为岐江河上一名保洁员。
一条小船、一个抓钩、两个网兜,就是他工作的标配。每天5点多起床,7点上船,冯火友开始一天的环卫工作。他最初保洁的范围主要是岐江河,一趟至少需要半个小时,每天要来回十几趟。伸竿、打捞、收竿、翻倒,一套简单的动作,他每天需要重复几百上千次。
跟路面保洁不同,河道里的垃圾湿水后变重了不少,打捞很费力,有时候要两个人合力才能把垃圾拖上船。一天下来经常腰酸背痛、衣服湿透。他还记得刚来的时候,岐江河面上满是水浮莲,“特别在每年的4-9月,气温相对较高,水浮莲繁殖很快”,冯火友回忆,那时候大家一起加班加点,最长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天打捞达到一千斤重。
对于做惯农活的冯火友来说,辛苦点不算什么,但是没想到上班还没几天,他的工作就遭到家人反对。“主要是身上气味大,特别是三伏天,从头到脚没有一块干的地方,汗味混着垃圾的味道,真是又脏又臭。”
不过冯火友自己并不在意,他的想法很质朴,“每个城市的环境卫生,总是要有人来做的。我脏点没什么,环境干净了,也是一件很有成就的事。”
办法
“堵、截、捞”三步让河道变美
天天在河道上走,望着每年捞之不尽的水浮莲,冯火友发觉光凭体力打捞不是办法。“主要是早些年镇区不够重视,河道没处理好。我们在这边捞,镇区的支流汇入岐江河,又带来大量水浮莲”。一进入五六月汛期,满河的水浮莲疯长,即便冯火友和同事长期加班,还是打捞不干净。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中山的这条母亲河恢复以往的清澈?到2005年,冯火友成为岐江河保洁队的项目主管。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冯火友对这条河已经十分熟悉,也知道水浮莲和垃圾是哪里冲下来的。于是,他大胆提出了“堵、截、捞”的方法。
所谓“堵”,就是把各镇区内河汇入岐江的垃圾堵在外面;“截”,就是在内河入水口设置拦网点,拦截水面垃圾;“捞”,就是让保洁队员把拦截的垃圾以及河面垃圾都打捞上岸,保证岐江河道上清洁干净。
这个思路听起来简单,但是操作起来还颇费了一番功夫。第一步,在寻找拦截的网时,冯火友问了一大圈也没有找到现成的网,“压根没得卖”,他笑笑说,因为网绳的粗细,网眼的大小都有讲究。无奈他只能买回材料,和同事们自己手工编网。
岐江河上,大大小小的河涌入口有十几个,网拉起来了,也不能一拦了事。“比如圣狮村和东河入口,这两个拦网点需要人员24小时值班”,冯火友解释道:有时候过往的船吃水深,可能把网钩坏了;或者拖螺的船没留意,在水底拉的鱼网又破坏了拦网。
经过冯火友和员工们的不懈努力,治理工作逐见成效:岐江河面有了明显的改观,漂浮的垃圾消失了,水浮莲问题解决了。到了夜晚,在岐江河边夜游的市民,也越来越多。
管理
每天5点起床巡查后安排船只
到现在,岐江保洁队的保洁范围覆盖城区15条河涌,一共有31条船,68名工作人员。为了让这座城市每天在一个整洁的环境中苏醒,冯火友成为项目主管后,依然保持每天5点左右起床的习惯,不论冬夏。
天刚蒙蒙亮,他就从东明桥一路查看下来。多年经验炼成他一双火眼,隔着上百米,哪怕桥底的一个塑料袋,他都能一眼发现。沿岐江河一路巡完后,已经接近7点,这正好是保洁员上班的时间。“每天走一趟,安排工作的时候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冯火友说,比如有的方向垃圾多些,就多派一条船;如果每天每个方向派的船数量都一样,那一定是不科学的。
岐江河是主城区一道风景线,冯火友在岐江河段几乎全天候都安排了船只作业,确保擦亮这张名片。其它河涌的保洁工作分为7-11时、13:30-17:30。岐江河段在此基础上增加了2个时间段:11-15时;18-23时。近几年,岐江河上的大型活动越来越多,比如龙舟赛、焰火晚会等。在活动前,冯火友都要安排人员提前两三天把河道彻底清理干净,同时在上游拦网,保持河段没有一点垃圾。
除了岐江河,城区其它河涌上,特别是偏僻地段,可能存在卫生死角。如何考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冯火友曾经想出一个办法:他会写一张纸条塞进矿泉水瓶里,然后把瓶子丢在垃圾比较多的角落,等船回来以后,他就看保洁员有没有捞到这个矿泉水瓶。在他独创的一套管理方法下,现在的保洁队运作高效有序。
坚守
20年陪伴岐江河
“干这一行,只要能坚持下去,就是胜利”。从38岁入行,冯火友刚好干满了20年。只有身在其中,才明白这20年的坚守不易。
一线的河道保洁员,工资不高,要求不低。首先要会游泳,“有时候垃圾太重,或者下雨天脚底滑,一使劲,落下水的情况不少见”,冯火友说。在农田附近的河段上,有时会碰上死鸡死鸭,恶臭难闻,“没干过这行的人,第一次基本都受不了”。
水上保洁年轻人不愿意干,现在队里的队员基本都在50岁以上,主要是原来中山海边的水上人家。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有的人甚至不会说粤语。为了能留住他们,冯火友学会了他们的语言,平时跟大家一起在食堂吃饭,聊家常;碰到过年过节,也会请队员大餐,大伙都特别开心。
2008年的时候,冯火友一度离开这个岗位,回到连州老家。但是没过多久,他的上司就频频打来电话,邀请他回到原来的岗位。他还是觉得离不开,又回来了。保洁看起来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对于这个岗位而言,文化和技术不是最重要的,难得的是日复一日的经验和责任心。
现在每天在河边巡查,已经成为冯火友的习惯。2017、2018年,中山连续遭遇强台风袭击,冯火友都是顶着狂风暴雨在岐江河码头值班,每隔一个小时便把河面情况报告给相关值班人员,通宵达旦。看到河面重新恢复平静,水位不再上涨,他才放心离开。
统筹:南都记者 王卫 采写:南都记者 吕婧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新闻推荐
作为清远北部区域中心城市,连州正加快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由清远辐射内地的“北大门”。曾亮超摄连州将以更大力度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