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角镇“一门式”政务服务中心自正式启用以来,共办理各类业务近7万宗。图为石角镇政务服务中心。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摄
清城区飞来峡镇文洞村位于大罗山下,交通、通信不便,“以前一进村,手机信号都没有了。”文洞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北洪介绍说,现在村里通了光纤,村委会还有4G网络,为文洞村优质农产品销售打通了通信道路。
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清城区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光纤,重新规划设计各街(镇)的电子政务内网,完成了全区153个村(居)委会的光纤铺设及其办公局域网的建设工作,实现了“村村通光纤”,破解农村信息孤岛问题。
随着全区基础网络设施的完善,清城区启动“一门式、一网式”改革、“一城通办”改革,各类公共服务事项、民生服务事项下沉到村居,清城区给农村地区插上信息化翅膀,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真正破解群众办事难题。
●南方日报记者黄玉熹
通讯员李丽珍
破解农村“信息孤岛”问题
文洞村进出村道路修好之后,村民返乡就越来越多,大部分村民都从事种植、养殖业,“村里每年出栏的清远鸡就超过200万只。”张北洪介绍说,由于现在通信发达,与客户直接视频看货,确定订单后直接送货就可以了,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效率。
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前,文洞村没有光纤进村,导致通信时断时有,有当地村民戏称,进入文洞村之后,手机就可以关机了,因为根本没有信号。
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清城区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光纤,重新规划设计各街(镇)的电子政务内网,理顺原有混乱的网络并进行提速,完成了全区153个村(居)委会的光纤铺设及其办公局域网的建设工作,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区、街(镇)、村三级高速网络,实现了“村村通光纤”。
“当时很多村委会不理解我们的工作,甚至有村委会将我们拒之门外,”说起村村通光纤,区科协党支部技术人员还印象深刻,通过上门做工作,让村委会主动理解,并参与到光纤铺设工作当中。
2015年,清城区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共建113个“百兆光纤宽带示范村”,以电子政务主干光纤为基础,推进光纤主要覆盖村委会周边3到5个村民小组,每年解决约600个村民小组宽带覆盖问题,同时引导移动、电信、联通、广电等四大运营商把光纤资源铺到市场资源无法配置的偏远农村地区。
充分利用完善高速网络
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清城区还积极协调各类资源,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清城区自2014年起,逐步在村级推进政务服务系统,当年推进的系统包括区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公文交换)、计生系统、区农村财务监管系统、区农村“三资”平台系统、村级网上办事大厅共5个系统。
2015年按照“五个统一”,完成村级设备配套、人才培训,建立各种政务事项、民生事项办理的上下联动、横向联动工作机制,建成集“服务、管理、监督”三位一体、集“政务事项办理、民生事务代理代办、电商服务”三大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区、镇(街)、村(居)农村公共服务综合平台。
清城区通过公共服务综合平台,逐步实现“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政务事项代理代办、民生事务代办、电商购物及推广”三大功能。区科协负责人表示,清城区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大幅提升了基层政府部门对社会事务的管治能力和服务能力,减少了各项经济纠纷和上访,解决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介绍,为了能切实服务好群众,区科协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大量前期沟通,确定可以下放的服务事项,“当时确定可以进行民政、计生等31项政务事项代理代办;话费充值、宽带报装、固话报装等24项民生事务代办,打通一条便民服务的绿色通道。”
群众在“家门口”可办627项事务
去年,清城区加快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改革,去年11月27日,清远市首个镇级的“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中心——清城区石角镇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用,群众在“家门口”就可办627项事务。
石角镇政务服务中心办公面积约1700平方米,设有咨询区、业务服务区、自助服务区、休息区、24小时自助服务区。配置有LED显示系统、电子触摸查询系统、排队叫号系统、评价服务系统等各项功能设备以及其他网络设施,为群众提供贴心方便的智能服务。
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首席代表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等工作制度,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举措,大力推行行政审批改革,提高一次性办结率,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建立区、镇、村(居)三级政务服务的联动机制,为企业和基层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统一规范、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
市民江小姐在石角镇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工商执照注销业务。“我是10:20左右到达中心,现场没有其他人办理业务,拿号之后就可以直接办理。”她说,如果去到市区办理的话,光排队就要花很长的时间。
在办理过程中,她提交了清税证明,工商执照正、副本,登报注销公告等资料,“来之前在网上查询过,所以资料准备比较充分。”由于提交资料比较详细,窗口办事人员表示,当场就可以办结。
石角镇“一门式”政务服务中心自正式启用以来共办理各类业务近7万宗,最多跑一次比率为92.13%,群众满意率达99.9%。
今年,清城区推进“一城通办”改革,全市第一家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大厅正式揭幕运营。
同步推进“小一门”建设
人社、社保业务向村(居)延伸
在进行“一门式、一网式”改革过程中,清城区还加快建设人社、社保业务“小一门”村(居)服务窗口,推动人社、社保业务向村(居)延伸,推进省社保专网与区电子政务网对接。截至去年10月下旬,广东省人社大集中平台成功延伸到清城区8个镇(街)及157个村(居)。
所谓的“小一门”,是指将社保服务的“门”开在群众家门口,“将群众跑腿变为信息跑路”,让群众办事由“跑几次”变为“跑一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城乡居民养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医疗报销和参保查询等相关业务。
飞来峡镇旧岭村委会禾顺田村小组村民唐卫英需要变更家人信息,拿着资料,到村委会来办理相关手续。
旧岭村委会委员梁刚乐介绍说,以前是村委会收到镇上的通知,村委会再召集各村村长,由村长到村里统计情况,收集资料及相关办理费用,交到村委会后,由村委会上交资料到镇政府并帮各个村民将费用汇入指定账户。“每个人几百块钱,整个村委会可能涉及十多万元的资金安全,让办事人员战战兢兢。”他说。
“今天就直接过来交资料,填表格,然后把钱汇入指定账户就可以了,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唐卫英说,现在办理信息变更耗时短,不用奔波,十分方便。
梁刚乐说,现在涉及社保、医保、医疗报销等社保“小一门”服务,在村委会就可以办理,“比如有村民在定点医院住院,由于病情变化需要转院的,现在只需要打电话到村委会报备,村委会直接帮忙填写资料,病患就可以直接转院,事后回村里报销医疗费用即可,大大方便了群众就医。”
据清城区社保局统计,自“小一门”村(居)服务窗口正式启用以来,清城区各村(居)服务窗口已办理业务近6万宗。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7日,2019年亚洲帆板锦标赛暨全国风筝板锦标赛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敏捷·黄金海岸开幕。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