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区俯瞰图。(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平生摄)上午10点,横荷街玉塘元罗岭村的蔡伯照例来到横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径直到诊室找杨丽芬医生看诊。今年81岁的蔡伯有颈椎病,除了定期做理疗,他每隔三四天便会来帮妻子陈姨拿心脏病的常用药。
杨丽芬是横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也是蔡伯夫妇签约的家庭医生。每次看诊前,蔡伯都会电话提前和杨丽芬预约时间。
“不用排队,提前约好,到了就看,很方便!”蔡伯说,去大医院看病人多,挂号、就诊、检查、交费、取药都要排队,在诊室里直接与医生交流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前几年签约家庭医生后,医院给自己和家庭成员每个人都建立了健康档案,看起病来方便又实惠,“医生对我们的病情知根知底,随时可以提供健康咨询和管理服务,在免费体检中,医院还会把医疗车开到村里,不出村就能体验。”
为村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只是清城区全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内容之一。
2010年,《清远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办法(2010-2020年)》出台,清远拉开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的序幕,2014年被纳入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市。
公平享有持续提升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作为中心城区,清城区使命在肩。
今年6月,《清远市创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国家级试验区工作方案(试行)》印发,全市8个县(市、区)“一县一改革试点”,清城区肩负起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的重任。
事实上,近年来,清城区在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抓基层、强基础,积极筹措落实财政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源倾斜力度,全力支持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力求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服务差距。
2015年9月,《清远市清城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5~2016年)》印发,明确加大公共服务投入,通过城乡间资源共享、制度对接、待遇互认,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间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今年8月30日,清城区出台《清远市清城区开展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方案(试行)》,确定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为抓手,着力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乡村治理等方面重点发力,让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城乡百姓。
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清城区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社保、医保等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等底线民生保障均达到或高于省定的标准,3条省定贫困村和3887户6736人贫困人口全面实现脱贫;全区30所学校、10家医疗机构与越秀区实现全面结对,“放管服”和“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走在粤东西北地区前列,镇级服务事项从50多项大幅增加至600多项,基层群众多年来盼望在家门口办事的愿望已经成为现实。
【教育】
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源倾斜力度
提起自己的孙女,58岁的石角镇灵州村村民黄伯难掩幸福和自豪:“她在石角镇中心小学上五年级,学校环境好、教学设备先进、老师水平高,农村娃也享受着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条件!”
整洁宽敞的柏油路面,优雅清新的教学楼错落有致,刻着“厚德求是”校训的石头景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黄伯说的石角镇中心小学,是粤北地区首间省一级农村小学。学校以“璞石教育”为理念,足球教育为特色,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有现代化的创客室、心理辅导室、电子书包、未来教室、自然实验室、计算机室等50多个功能用室。
2014年,得益于广清对口帮扶契机,石角镇中心小学和越秀区清水濠小学结对,近五年来,双方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学生互动等方面进行了密切的交流合作。
“越秀区清水濠小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教师的教育教学基础扎实、专业,上课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我们农村学校所欠缺的。”叶婉君是石角镇中心小学三年的语文老师,10月14-17日,她作为小组长,带队到清水濠小学“取经”。虽然只有几天的交流学习,但却让来自农村学校的她受益匪浅,感触良深。
“我们每个月都会派老师去清水濠小学跟岗学习,对方也会定期安排老师过来"传经送宝"。”据石角镇中心小学校长肖军宣介绍,“走出去”之外,该校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常态化系统地开展全员培训计划、“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培训计划等,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与此同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铺设有先进的校园网,教学平台113个,刚建成的未来教室里,6部教学一体机“整装待发”。“我们上周刚举行了"爱种子"课堂教学培训,计划2020年在1-4年级推广。”
“爱种子”教学模式实验,是广东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的“以信息技术推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教改行动项目,利用“互联网+教育”的全新形式,实现珠三角地区优质教学资源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有效输送。
近年来,清城区一些偏远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学校留守儿童居多,如何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2018年6月,“爱种子”课堂教学模式培训会在清远举行,随后在清城区飞来峡镇选出四所小学作为“爱种子”教学改革试点。经过一年的实施试验,各试点学校课堂生态不断优化,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逐渐加强。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多读书”到“读好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为了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清城区不断回应民生诉求,补齐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短板。2016年以来,大手笔投入近10亿元推进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新建学校14所、扩建15所,新增公办学位达28720个,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规范化建设和教学点、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针对部分乡村小学生距校相对较远问题,开通沿线公交和校车服务,基本解决乡村小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问题。
2015年,清城区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压力仍然较大、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二元结构问题依然存在。在今年9月6日召开的清城区庆祝第35个教师节大会上,清城区委常委陈少聪表示,清城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腹地、当好清远入珠融湾的排头兵,离不开强大的教育支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重点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为抓手,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源倾斜力度。
就如何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难题,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近日,清城区教育局起草了《清城区乡村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明确用三年的时间,优化全区乡村学校规划布局,从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推进全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装备配备,运用“互联网+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补齐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短板。力争到2021年,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乡村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乡村学校办学总体水平基本达到城内学校的85%以上,逐步扩大广州对口教育帮扶覆盖面,城内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推进城乡学校一体管理、协同发展、捆绑评价,实现共同发展,缩小校际差距。
【医疗】
构建区镇村三级联动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
10月11日下午三点,横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产科医生朱金霞带着药箱和黄疸测试仪,敲开了横荷街老福村村民刘惠萍的家门。一周前,刘惠萍在市人医剖腹产下一名女宝。量血压、摸宫底、查看伤口,朱金霞不仅仔细检查产妇的情况,给新生宝宝测试黄疸值、体检,还就如何科学喂养等给予专业指导。
朱金霞在横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了28年。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清城区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为全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建健康档案、预防接种、听力筛查、孕产妇免费产检等14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她看来,近年来,清城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精细。以产后七天上门探访为例,刚开始的服务对象只限于在横荷辖区医院生产的妇女,这几年服务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只要是横荷辖区的妇女,不管在哪里生宝宝,回到横荷后我们都会组织医生上门探访,免费为产妇和孩子做相关检查。”
“蔡伯,这几天颈椎怎么样?会痛吗?阿姆呢,心脏有没有不舒服?之前开的药有按时吃吗?现在正值转季,你们两老都要注意一下血压、血糖那些……”整洁明亮的诊室里,杨丽芬一边给蔡伯量血压、听心肺,一边像往常一样细细叮嘱老人做好日常的健康护理。
横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杨丽芬,2015年与蔡伯夫妇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她及其团队为蔡伯夫妇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管理等服务。
“年纪大机器坏,日常免不了头晕腰酸背痛,小问题去医院有点抗拒,要么忍一下,要么去药店随便买点药吃。”说起家庭医生,蔡伯侃侃而谈,“签约家庭医生后,杨医生很有耐心,经常电话嘘寒问暖,不但让我转变了思想,知道有病就要及时治,有急病还帮忙预约挂号和床位,就像多了一道健康"护身符"。”
家庭医生服务作为清城区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清城区推动分级诊疗、缓解“看病难”的关键一环。据统计,目前,清城区常住人口数84.77万人,家庭医生服务已签约45.32万人。其中服务重点人群21.88万人,已签约15.81万人,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为72.24%。
为更好保障农村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签约家庭医生之外,清城区每年还组织辖区的乡村医生进行在岗轮训。以横荷为例,全街11个村委会,有乡村医生19名,他们不仅能够开展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村级诊断治疗,还具备从事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杨丽芬说,乡村医生来自基层第一线,比社区医生更熟悉村里的情况,“谁家生了娃,哪家老人去世了,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和我们说声,让我们能及时跟进服务。”
强化乡村医生业务培训的同时,2016年至今,清城区全面完成了全区基层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随着镇村卫生与健康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如何将各级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更好地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环境,清城区仍在不懈努力。
据清城区卫健局局长张燕芬介绍,2018年初,清城区与市人医、市中医院等三甲医院对签订上下转诊协议,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急危重症患者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今年1-9月,清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三甲医院转诊转诊561例,承接三甲医院向下转诊953例。
今年,清城区还启动了医疗共同体建设组建工作,以区人医为牵头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站为成员单位,构建三级联动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分级诊疗和医疗共同体建设,使各级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基本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张燕芬说。
【政务】
“放管服”和“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走在粤东西北地区前列群众实现“就近办事、异地办理、同城通办”
在某公司上班的李钰,近期计划在市区按揭买房,需要到市房产交易中心查询并开具自己名下的不动产登记证明。“查询不动产登记信息是一件麻烦事,房产交易中心每天都好多人排队,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拖了一个星期都没去办成。”
10月24日上午,由清城区打造的全市首个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大厅正式启用。借助各类型自助终端机,可以为市民集中办理税务、户政、出入境、交警(违章)、车管、不动产、公积金、社保、人社、民政、卫健、残联、市场监督(工商)、自然资源等约200项业务。
25日午休时间,李钰去到北江大桥南的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大厅,在“市民之窗”自助终端机点击不动产登记证明选项,刷身份证,再通过人脸识别验证后,根据提示进行操作,整个流程下来用了不到两分钟。“不用到办事窗口前排队,也不用纠结上班还是周末,这里24小时不打烊,还可以联动佛山、广州、江门、东莞、梅州等城市办理一些跨市能办业务,个别公安业务更是做到了全国通办,太方便了!”
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大厅建成投用,是清城区“一门式、一网式”基层政务服务改革的又一实事。2017年10月,清城区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并正式启动“一门式一网式”基层政务服务改革试点。2018年,高标准建成石角镇综合政务服务中心,镇级服务事项从50多项大幅增加至600多项,群众足不出镇、村就可办理大部分服务事项。
姚金棠是清城区东方实验学校的老师,时常到石角镇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税务相关业务。在此之前,他需要开10几分钟的车到龙塘办理业务,还要提前1-2天网上预约,现场办理人也很多,办理一单业务平均至少半个小时,每次去都要耗费一个上午。办理港澳通行证以前要跑去市区,算上路程、排队等候的时间,需要花费近一天。“现在不出镇就可以搞掂,简单快捷!”
“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之外,清城区持续完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和简化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其中,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将涉及投资建设领域的80项审批事项的承诺办理时限比总体法定时限压缩了79%。如二手房交易业务,从资料受理到出具不动产权证书,全流程时耗从约40个工作日缩减到5个工作日内效率提高88%,在推动投资项目落地等方面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更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
在今年8月26日召开的清城区委七届十次全会上,市委常委、高新区(燕湖新区)党工委书记、清城区委书记何国森表示,作为“清远经验”“洲心经验”的发祥地,清城区将不忘初心,坚定改革再出发,总结提升和推广石角镇试点经验,全面推进“一门式”基层政务服务改革,确保飞来峡、源潭、龙塘3个镇“一门式”政务服务中心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扩展“粤省事·清远”基层应用,实现区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70%,镇、村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50%,基本形成全区政务服务“一张网”运行和企业、群众办事“一网通”,“通过服务下移、"信息跑路"、减证便民,最大限度把贴近群众、方便群众的服务事项放到镇村一级,让群众实现就近办事、异地办理、同城通办。”
采写: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沈艳莉特约记者李丽珍通讯员罗欢邵雅莉
新闻推荐
清城区税务局做纳税人、缴费人的“贴心人”送减税降费政策到大学生创业基地
清城区税务局送减税降费政策到大学生创业基地。清远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黄馨“我准备毕业以后创业,成立一个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