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路(走过,路过,不放过)
在喧嚣的城市、枯燥的机关待久了,去乡村走一走,可以一举多得———一是吹吹田园的和风,闻闻淳朴的“村味”,能放松心情;二是望望旷野,看看小桥流水,能获取工作与写作的灵感;三是找干部攀谈,握握农民粗糙的手,能调研、发现到一些东西。
本月23日上午,友人的一个电话,把我拉到了阳山县的南部大镇———七拱,参加这里的首届稻香文化节。稻香文化节的主场地设在火岗村。这一带,是一块盆地构成的小平原,近千亩的良田里,黄澄澄的稻子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乡村新闻官与农业开发商对七拱淮山、七拱丝苗米的展示、推介,渲染力、说服力极强。阳山县实验小学的舞蹈表演《稻乡》,充满了粤北乡土气息,又体现出“高于生活”的艺术魅力。市人大退休的老领导、老干部杨秋光站在台上说的“现时的农民贫困政府扶、耕田不交税、种粮有补贴”的一番话,让台下坐着、站着的数千群众深有同感,频频点头,齐赞“共产党好”。贫困户自种优质农产品的成功拍卖,将稻香文化节开幕式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开幕式后,一边是现代化的收割机在收获庄稼,一边是几个村妇用传统农具弯腰开镰,还有2台“老古董”———脚踏式打禾机停放在附近。
同在现场的阳山县政府廖敬华县长问本人“感觉如何?”我发自内心地连声称道:“好!好!比我来时路上想象中的好得多、成功得多、气派得多!”
这么多年,中国农业年年丰收,说明中国共产党重视第一产业有口号、有战略战术、有显效,也说明中国的农业改革成功,乡村振兴正确。七拱镇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开发农业,还要建设“七色水稻公园”,说明创新的重要,也说明农业一样大有可为、依然大有可为。
吃过农家饭菜、上车告别七拱要返回市区之际,本人忽然想起宋朝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我心中已经打定主意:下一回,必须在七拱乡村住上一夜,“听取蛙声一片”。
□刘国华
新闻推荐
科技开阔视野 创新筑梦未来阳山首个乡镇学校科技艺术节在青莲中心小学举行
清远日报讯特约记者卢志满通讯员黎春泉近日,阳山县青莲中心小学举办以“未来已来———科技艺术让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