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佳
陈良堡是潮州市区人,家住市区刘察巷,于1918年12月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陈镇藩是当时广东省高等学堂数学系首届学生,毕业后,放弃高薪厚禄的省府工作,毅然回到家乡执教于省立二师(韩师),自此开始了教育生涯。他的两个哥哥也都从事教育事业,是潮州教育界的知名人士。陈良堡从小就在这个教育世家中受到熏陶和培养,他读书勤奋,好学深思,成绩名列前茅。
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潮州,革命风雷激荡,特别是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抵达潮州,播下了革命火种后,潮州各界革命团体像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成立,斗争浪潮此起彼伏。大姐陈良萼当时为潮安妇女解放协会第一届执行委员,负责联络工作。陈良堡经常受大姐革命熏陶,特别是1926年3月8日,潮州各界于汕头市召开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大会,他聆听了邓颖超同志在会上关于妇女问题的报告和周恩来同志的重要指示以及大姐陈良萼以潮安妇女界代表身份在大会上的发言。大姐为妇女求解放的献身精神,给少年陈良堡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更加向往革命,立志为劳苦大众谋幸福。
1930年,陈良堡到省立四中(金中)读书。他经常阅读进步书刊,开始接触革命理论,并在校刊《金中周刊》发表诗文。为此,他被学校当局视为“危险分子”,多次遭到跟踪监视。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潮汕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陈良堡积极投身这场伟大的民族斗争。他跟班里的进步同学一起组织演讲会,慷慨陈词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1934年4月8日,金山中学学生举行罢课,反对潮安劣绅勾结校长霸占校产,遭到反动派的镇压,陈良堡始终站在斗争前列,被学校当局拘捕,剃光头发,并被学校开除。
陈良堡被开除后,隔年转到广州市立第一中学高一丙班就读。当时正处于平津学生要求抗日救国的“一二·九”运动的前夕,良堡更积极投身广州地区的学生运动,1936年,陈良堡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广州一中革命学潮的得力领导者。
1936年底,中共广州市委为便于领导,筹备建立“广州市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陈良堡冒着种种危险,代表市一中参加“地下学联筹备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陈良堡对进步学生公开讲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分析当时的斗争策略,指出我们抗日救亡工作要由秘密转向公开,要善于利用国民党合法身份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活动,并提出通过参加国民党组织的“广州市学生抗敌救亡会”,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7月广州沦陷,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形势日趋紧张,一六○师奉命南撤回粤北地区,服务团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种种政治上的监视,以致无法开展工作,党组织决定把服务团撤出,陈良堡坚持到最后才秘密离开。他从佛冈县步行到韶关,与曾生同志接头,取了介绍信,到桂林新四军办事处报到,办事处负责人李克农同志指示他带尹惠君、容振华和陈思静等几位同志去皖南新四军军部。当时,交通不便,时有日机狂轰滥炸,火车一天只能走一百多里,从桂林去衡阳就走了三天。到了衡阳郊区找到新四军兵站,改乘汽车途经莲花县,进入江西之后转乘火车北上。这时国民党军警搜查甚严,陈良堡还随身带许多革命书籍,他乔装成普通平民,机智避过反动军警的搜查,冒着生命危险,走了几个月,通过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线,才到达新四军军部的所在地——安徽太平岩寺。新四军军部分配他到教导总队担任政治干事。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军部转移到茂林附近的东流山,所属的战斗部队编为3个纵队、6个团,陈良堡所在的教导总队编入直属队,在皖南事变中作为普通战斗队坚守东流山。部队执行项英同志提出的“以死求生、决一死战”的命令,战斗中战士们为固守东流山,保卫军部所在地——石井坑,伤亡惨重,最后弹尽粮绝,寡不敌众。陈良堡身负重伤,不幸被俘。
陈良堡被囚禁于上饶集中营,国民党反动当局对新四军官兵进行严刑拷打。十几人挤在狭窄低湿的牢房,受尽残酷折磨。良堡伤重不能行动,每顿吃稀饭时,要爬到很远的门口,才能喝上一口,他臂部伤口严重化脓,国民党当局三番五次地要他写所谓“悔过书”,并威胁说:“不写就不给伤口上药。”陈良堡严词拒绝,他怒斥国民党发动内战祸国殃民的罪行,认为“抗日无罪”,没有什么可悔过的。狱中陈良堡在反动当局的迫害下,病痛得不到医治,进一步恶化,化脓一直侵延到胸部,终于与世长辞。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英勇牺牲,时年仅24岁。
陈良堡短暂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新闻推荐
佛冈成省级新时代 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 设置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机构,初步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协调处相关人员到佛冈调研文明实践工作。杨溢子摄南方日报讯(记者/杨溢子实习生/李冰纯)日前,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