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德市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丘海洲为英德授牌并表示,英德是目前广东省诗教创先活动开展得比较扎实的、含金量比较高的诗词之乡,值得全省其他地方学习和宣传(详见11月28日《南方日报·英德视窗》)。
继2018年12月5日英德市荣获“广东诗词之乡”美誉,如今又喜获“中华诗词之乡”殊荣,创建成效充分体现了英德市委、市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有力支持。创建成功意味着英德诗词传承创新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需再接再厉统筹推进争取更大成绩——
挖掘历史诗词底蕴。英德因北江穿城而过,古代舣舟登岸并吟诗作赋的诗词大家不在少数,南山、碧落洞、观音岩三处摩崖石刻群,就保留包括诗词在内的数百方石刻;还有沙口高桥、清溪,望埠河头,连江口浈阳峡,黎溪丰盛古寺以及滃江等流域,均流传众多诗词,这些诗词点赞英州美山秀水,对研究古英州的山川风貌、地方特产以及社会治理、民情风俗等多方面提供了观照。深入挖掘并系统整理这些经典诗词,将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神韵!
培育浓厚的创作氛围。诗言志,诗歌创作的氛围可以作为地方文化厚重的现实反映。传承是其中一个目的。目前,诗词创作仍然只是一部分人的“专业”,社会普及有待加强。要立足英德诗社及其《鸣弦诗集》多年来积累的办刊经验、培育的人才方阵以及形成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载体,线上线下双轮驱动,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诗词学习,活化理论教学、朗诵等形式,与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不断提升诗词学习与创作的生活化。通过推动诗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拓宽诗词应用的范围。诗词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词的传承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烙印在脑海中、融化在思想里,还要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应用体现,助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比如在社会诗教、校园诗教中大兴学诗之风,让传统艺术滋养生活。诗词本来就是美育的良好载体。在创文活动中,通过诗词鉴赏与普及中推广传统文明礼仪新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效融入传统诗词氛围,恢复优秀传统塑造文明乡风;在全域旅游建设中,让诗词走进景区,不断提升景点的人文内涵。
鲁凡
新闻推荐
南方农村报讯10月22日,“第十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2019中国英德红茶文化节”在广东省清远英德市开幕,近2000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