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迳村位于清新区浸潭镇六甲洞村委会东部,三面群山环抱,是典型的客家围村。通讯员伍志勇摄大部分人有28颗牙齿,虽然大小不一,却分工明确。从“牙医”摇身一变成为下迳村乡村旅游经济合作社社长,邹瑞文对团结协作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一口好牙离不开每个个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在哪里都受用。
2015年以来,清新区浸潭镇六甲洞村委会下迳村充分发挥农村“带头人”作用,积极引导村民发挥主体作用,不仅吸引了邹瑞文等一批能人乡贤返乡创业,还通过利益联结等创新机制,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4年来,下迳村民齐画同心圆,筹资筹劳共建美丽乡村,利用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村集体年收入实现从2.3万元到300多万元的飞跃,昔日的“空心村”蜕变成“富裕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登台唱戏农村致富带头人渐成主角
下迳村位于清新区浸潭镇六甲洞村委会东部,三面群山环抱,是典型的客家围村。2000年前后,随着出门务工热潮兴起,该村青壮年纷纷选择出去发展,这个户籍人口370人的村庄,常住人口一度锐减至60余人。
“空心化”令村子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有村民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乡,“年轻人不想留、中年人不想回、剩下老人和小孩们即使有心也是无力。”眼看村里农田丢荒、房屋闲置,“空心村”变成了贫困村、落后村。
不破则不立,破解发展难题,下迳村决定从“根”上来一场大刀阔斧的改变。2015年,下迳村完善了村级组织,先后成立村小组党支部、村民理事会、村经济合作社等组织。更重要的是,完善基层组织架构不仅是搭好台子这么简单,为寻觅合适的人员,下迳摸索制定出符合本村的组织运行机制,树立农村致富带头人,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士、复员退伍军人中物色村级后备干部,选出了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带头人”担任各类组织干部,不断提升群众自治性。
此外,下迳村还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机制,村中重要事务,都是由党支部提事、村民理事会议事、村民大会决事、村经济合作社干事、村务监督委员会监事,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中事务的积极性。
“牙医”邹瑞文便是这时返乡。因熟悉商业市场,且敢打敢拼敢干,邹瑞文不仅顺利当选为村民理事会理事长,还将他的“金点子”融进了全村的发展计划中。曾有过矿产开采经历的邹瑞文发现,下迳村地底琉铁矿自涌泉资源丰富,自他记事以来,家乡从未发生过干旱。
他坚信,群山环抱的地下,就蕴藏着乡村振兴发展的密码。
群策群力村民将小华山“搬”回了乡
“这几年,城里人都往山里跑,我们村山清水秀,为什么不能搞乡村旅游?”“大伙也知道要搞乡村旅游,但要上哪些项目呢?”“还有资金和技术又要从何解决呢?”“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呢?”在一次集中讨论中,村民理事会各个成员有过数次激烈的交锋。毕竟,村里的发展规划、产业项目、风险保障是每个村民关心的大事。为化解分歧,做到同心协力。村民理事会将商议的方案提交村民大会决议,决定利用村内优越的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推动全村项目建设和运营。
“只有获得大部分村民认可,事情才能顺利干下去。”邹瑞文还介绍了其中的一个小插曲。由于喜好不一,景区命名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在征求村民意见时,几位刚从华山旅游回来的村民突发奇想,“我们山后的石头也就比华山小一点,就叫小华山吧。”想法一拍即合,并得到大多数村民认同。就这样,在清新北部的偏远山区里,村民将小华山“搬”回了乡。
众人拾柴火焰高,群策群力也一直贯穿在下迳村的建设发展中。当时,景区土地是另一大难题,由于村中土地分散,对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巨大阻碍。在村民理事会协调和带动下,下迳村组织全村村民整合村中土地1540多亩,按每家每户的土地面积量化股权,将景区所得收入的10%资金按入股土地份额进行分配。让村民参与建设项目,既推动了资源变资产,也激发了村民们的积极性。
“三变”方案以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内生力
继小华山景区挂牌后,2016年8月,规划有汤泉、民宿等产品的下迳村乡村旅游项目正式启动了。
建设之初,村民的想法很简单,利用山水资源打造小华山风景区和汤泉,初步预计总投资300万元。“投资方式有三种,投钱、投劳和投物,以300万元为原始股份认领。”邹瑞文介绍,刚开始全村约28户参与,共筹集了一百多万元,其余村民均为投劳和投物,最后剩余部分则由自己兜底。
作为股东之一,邹荣森坦承,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能让“村民众筹”数百万资金是当初想都不敢想的事。在奇迹发生的背后,离不开全村探索并建立的一套利益高度联合机制———“三变”方案。
所谓“三变”,指的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简而言之即整合农村土地等“沉睡”资源,以土地入股等形式,推动社会资源聚合形成叠加效应;让分散资金聚起来,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农民受益等方式,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村民以自有资金和劳动力等入股经营主体,变成股东,定期按股分红。
在“三变”实践中,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高涨,有的以资入股,有的以物入股,甚至以劳入股。不仅以每户的土地面积直接量化为股权,同时以所得收入的10%按入股土地份额进行分配。
2018年12月底,下迳村迎来了首次分红大会,近70名“村民股东”共享20万元的“大红包”。参与分红的村民邹先桂原本在市区工作,在利益联结机制的带动下,他以物资+资金的方式换得股本30万元,此次分红获得15000元的红利。
邹先桂说,“出门打工和当老板的感觉肯定不同,村民变股东,让村民第一次有了当老板的感觉。”
筑巢引凤打造核心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小华山汤泉成为清新热门景区,其背后的下迳村乡村旅游品牌也越擦越亮。树立“带头人”以来,下迳村抓住机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大力整合涉农资金、带头出资并积极联系筹措建设项目经费、主动协调处理村中各种矛盾纠纷,挖掘山水资源和喀斯特地貌等地理优势,充分激活农村资源要素,盘活了原本闲置的资源,建成集汤泉、游泳池、养生鱼疗、农家菜馆、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村,在扮靓乡村“颜值”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不过,邹瑞文也会同村民们一同检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他认为,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一味地“做加法”,而是多试试“除法”。除去同质化的项目后,能留下多少属于自己的特色?找准核心吸引力才是接下来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
按照这一思路,下迳村着力推动了集木屋区、特产街、蛙稻共生基地等助农、扶农、惠农项目。如今的下迳村,除了核心产品汤泉,村前41亩的稻蛙田也非常耀眼。作为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微生态”循环蛙稻共生农业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助力“造血”脱贫。
“我们讲究全民参与,追求共同富裕。”邹瑞文说,村子确定了“扶贫+旅游”发展总纲,通过推动汤泉民宿、特产街、木屋等项目落地建设,打造出浸潭镇第一个特色汤泉旅游综合度假村。
除了获赞项目之外,下迳村全体村民还组建属于自己的公司,运营管理新建成13间木屋民宿。据介绍,木屋民宿已于今年五一正式营业,收益分配采用“保底+分红”模式,确保每间木屋每年有2.4万元平均分给入股村集体,收益多出部分再按五五分成。
筑巢引凤,带动人才要素和资本收入双提升。随着一系列具有核心吸引力的产品初见雏形,下迳村带动回乡就业创业村民56人,村集体年收入实现从2.3万元到300多万元的飞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380元提高到16300元,有效激发了乡村活力和发展动力,生动地展现了清新推动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效。
采写: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樊乾
新闻推荐
今年4月29日,潜逃长达17年之久的涉腐犯罪嫌疑人梁某金被抓捕归案。作为原清新区石潭镇石湖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