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晨
天一阁是著名的私家藏书楼,它位于浙东宁波,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由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范钦在天一阁收藏了7万多卷书籍,而且所收藏的图书颇具特色。该阁的藏书有如下特点:孤本、抄本、精校本和金石碑刻多,地方志和科举录为最叫响的藏书种类。直到380多年后的1949年,历经劫难的天一阁还收藏了17000多卷书籍,其中许多是价值连城的珍本、善本。那么,范家是怎样保护这些书籍的呢?
防火。首先,藏书楼选址幽静,和住宅不相毗连,且中间有一较大距离的隔离保护带,以远离火源。其次,围绕天一阁砌起高大厚实的甃砖围墙,阻绝火源。再次,天一阁由范钦精心设计:一排六开间的两层楼,以砖墙作壁,屋顶为人字形,坐北朝南,前后都有大窗户,以利通风、散热、防潮;楼上为一大统间,用书橱分隔为六间。以上一下六,隐含“天一”、“地六”,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制火之意。最后,阁的正前方挖了一口大池,阁的东北隅,也挖了一口池塘,两个池塘一年四季都蓄满了水,用以防火。
防潮。首先,藏书于楼上,而不在一楼藏书,实际上隔离了书籍和大地接触的机会,达到了防潮的目的。其次,各个书橱下面均放了一大块英石,以吸收书籍中的水分,以此防潮。英石是一种能吸潮的石灰岩石,产于广东英德县,故名“英石”。这是范钦的独创技术。
楼上由书橱分隔的六个房间的布局,也有利于防火、防潮。西偏一间,安设楼梯。东边一间,因为靠近墙壁,恐受湿气,所以并不储书。只有居中三间排列了大书橱十口,内六个书橱前后有门,两面贮书,取其透风。后列中书橱两口,小书橱两口。又西一间,排列书橱十二口。
防蠹。范钦早年在广西为官,知道芸草可以避蠹,所以他在每本书中均夹了芸草以驱虫。芸草也叫香草、芸香草、七里香,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花金黄色,叶为倒卵形、圆形或匙形,表面带白霜。最早产于国外,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我国。芸草大多产于甘、陕、滇、贵、川、桂等地。它不仅有特殊的香味,而且还是一种实用可贵的去蠹防蛀药材。
为了防虫,在夏天、秋天,范家会进行晒书,并对被蠹虫咬破的部分古籍进行修复。
天一阁的所有书橱全部是樟木,因为樟木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以防虫。
防丢。天一阁的藏书之所以近代而不衰,那是因为范钦立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规。万历十三年(1585),范钦逝世前,他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天一阁全部藏书,一份是一万两白银,让两位儿子挑选。但次子范大潜已早他几月离世了,而且健在的长子范大冲有一官半职。在这种状况下,范钦当然不可能把藏书楼分给孤弱的二房,就只有分给银两。最终由范大冲分到了天一阁及其藏书。
范大冲继承父志,定下藏书不分、为子孙共有的规矩,阁门、书橱门由各房分头掌管,避免独自开门,禁止书籍下阁楼,以免丢失书籍。只有各房子孙到齐后,才可以开锁。私自带领亲戚朋友进入天一阁和擅自打开书橱者,处罚一年不可参与祭祖;子孙无故开门入阁或擅自借藏书于外房或他姓者,处罚三年不可参与祭祖;典当或出卖藏书者,除了追回书籍与惩罚外,逐出家族永远不可参与祭祖。
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范家通过建筑设计、芸香防蛀、英石防潮、两季晒书、制定门规章法等措施,来保护书籍,让藏书得以薪火相传,可谓颇具创意与难能可贵。
新闻推荐
12月13日上午,碧桂园支持英德市桥头镇贫困户生产农资捐赠仪式在桥头镇政府举行。12月13日上午,碧桂园支持英德市桥头镇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