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河流治理和滨水规划建设,如今阳山连江河畔越来越美。通讯员供图
12月,冬日的阳山连江河,微波粼粼、水幼岸青,风光宜人。“以前这条河两岸杂草丛生,很是荒凉,但现在,两岸红花绿草,河水清澈,还建了亲水平台,可美了!”亲眼见证了连江河的蝶变,雷公坑居民何大姐非常感慨。
其实,这种“新生”变化发生在阳山不少河流身上。近年来,阳山县通过实施“一河一策”“一河一档”,以建机制、强保障、抓治污、严考核等措施,聚焦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涉河执法监管六大任务,全面压实河长制工作责任,推动了河流管护和治理从理论到实际,从形式到内容,从宏观到微观的真正落地,以绿色描绘发展蓝图,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源头治理
让河水“活”起来
据了解,阳山全县共有155条(段)河道,总长度1076公里。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阳山建立县、镇、村三级河长制工作体系,严格落实各级河长责任,确保辖区内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堤固、景美”的水生态环境总目标,吹响了全民治水的集结号。
治水,从何做起?先找“根”。
据阳山县水利局有关责任人介绍,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阳山县在推进河长制工作中综合施策,专项规划引入生态水利建设理念,与河流综合治理规划相衔接,统筹布局,通过建立生活污水处理池、河道疏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景观水文化等措施,有效推助区域河流水系治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对农村的河、沟、塘等进行全面整治,是治河中的关键。”该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在上级部门统一部署的“五清”专项行动中,阳山县迅速响应,积极将工作落地落实,采取水面清漂与岸边陆地垃圾清理相结合的方式,13个乡镇同步开展“五清”专项行动,由镇、村两级河长带队,对各自负责的辖区进行清理整治,并积极联动职能部门,形成合力,清理河湖病死禽畜、整治河湖违规堆沙、非法采砂等一系列行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水环境、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除此之外,阳山县还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水质净化等水生态修复方式,明显改善全镇河流水系面貌,并切实做好河道疏浚及河道岸坡整治,通过对水体流动性差、循环受阻的水源干涸的河段和沟渠进行清障疏浚,恢复和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持水流通畅,使“死水”变“活水”,大大提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源头治理,让河水“活”起来了。
科学规划
让全民共享滨河景观
水清了,河畅了,如何进一步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休闲、景观绿化、生态环境优美的空间?
阳山县锲而不舍,紧紧抓住县城扩容提质的机遇,并结合全县“镇街整治提升”工程,科学规划设计,在符合规划的河流岸线打造主题公园、铺设休闲绿道、河岸绿化提升等。
阳山县秤架瑶族乡的善美康桥、观光绿道风景线正是今年打造完成的一条集农业生态休闲,快乐骑行健身、瑶族文化、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多姿多彩的乡村田园风景带,是阳山县河流美丽蝶变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十里河堤休闲观光绿道,沿途既可以观赏陶江一河两岸秀美风光,又能进行休闲农业体验,这是一条集瑶族文化、休闲观光、骑行健步于一体的绿色长廊。
此外,阳山县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开展了河岸周边柴草垛、乱堆杂物、违章建筑、建筑垃圾等集中整治和清理工作,基本实现了河岸畅通,较好地达到“水岸同治”的目标,确保了河道环境干净整洁。
河道两岸清畅之后,又该怎样利用?阳山以县城扩容提质为抓手,沿河陆域全贯通,建设滨河景观,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极大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链接
江滨公园:
融合山水风光和人文资源
江滨公园是阳山县全力打造的一座滨河公园。据了解,为打造高品质的景观,阳山县对沿河陆域进行了整体规划,突出亲水性、生态性和景观的多样性,以“一带四段八景”为框架,以连江南岸为线,打造人文与自然交融的滨水景观带,依托城市发展用地属性以及交通组织,结合现状要素,形成4大功能区段、8个多姿多彩的特色景点以及15个节点,使江滨公园成为一个集休闲游憩、康体健身、人文展示、生态保育于一体的综合型公园。
目前,江滨公园仍正在不断完善中。预计项目建成后,将把连江一河两岸秀丽的山水风光和贤令山、文塔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融为一体,对修复滨水湿地生态系统,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南方日报记者段灿
通讯员卢志满张丽思周克芬
新闻推荐
清远日报讯特约通讯员雷发清近日,阳山举行挖掘机操作手培训开班仪式。活动旨在帮助阳山县贫困村贫困户和闲置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