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日报讯龙某家要建新房了,原是一件大好事,却因此惹上了纠纷。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建房还要打官司的现状?近日,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法官讲述了这个故事,结局皆大欢喜,三碗米酒调解了一桩积年矛盾。
龙某拉运建筑材料的车辆经过,造成路面轻微损害,同村的龙某甲、龙某乙见状上前阻拦,不准龙某运材料的车辆通行。龙某甲还在自己的屋前自家地方建起围墙,堆满泥沙,导致龙某的车辆无法顺利通行。因为通行的事,双方争执不断,矛盾逐渐升级加剧。龙某遂一纸诉状将龙某甲、龙某乙告至法院。
法官试图对此矛盾进行调解时,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争辩中,法官了解到龙某与龙某甲、龙某乙的纠纷源于上一代的恩怨,日积月累,矛盾不断扩大。为了找出矛盾的根源,承办法官六次到当地了解当年建路的情况,四处寻找知情人,多次与原、被告双方进行交谈,终于找到了矛盾的症结。
原来当年该条路是龙某甲、龙某乙及其他村民将自己的菜地让出来,联合附近村民一起出钱出力扩宽的路,现在才能通行车辆,唯独原告的家人既不出钱也没出力,当时还扬言以后都不走这条路。基于这些历史原因,龙某甲、龙某乙认为龙某没有资格从该条路拉货通行,除非龙某交5000元保证金到该村委,如果车辆压坏了道路,就拿保证金来维修,要是没有压坏路就如数退还。
然而,修建扩路时龙某年龄尚小,现在父母也不在人世了,因此并不知道这些情形,龙某认为既然是公共道路,谁都有资格走,拒绝交保证金。
查清了“病根”,法官开始“对症下药”,与双方“背靠背”沟通,从邻里之情和法理角度与双方当事人分析利弊。最终,龙某向法官表示,自己家人当年在修路这件事情中理亏,想主动向被告道歉,化解多年的矛盾。
为了达到矛盾调和的目的,法官建议,按照瑶族风俗,由龙某和家中长辈一同前去,由长辈出面彻底沟通化解上一代的恩怨。于是,龙某邀请自己的叔叔一同前去龙某甲、龙某乙家中,几家人一起,按照瑶族的风俗,各自饮下三碗米酒,尽释前嫌。随后,龙某甲、龙某乙拆除了围墙,也未收取龙某的保证金,让龙某车辆通行。
如今龙某的新房已经建好,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
采写: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洪会强通讯员龙乘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黄津通讯员/房水石唐丽清)累计引进总部企业160家,全年缴税2.14亿元,比增322%;全县重点建设项目28项,完成投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