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街(小街道,大观点)
醒狮在高桩上跳出清远的蓬勃气象,朗朗童声诵出清远的灵动风采……1月18日晚,“幸福中国年”2020清远市迎新春晚会在江滨公园演艺广场举行。由清远本地400多名演员带来的10多个节目,将清远文化与舞台艺术深度融合。上千名市民集聚,在精彩节目里感受清远历史人文。(1月20日《清远日报》)
清远市迎新春晚会有很多亮点,包括节目质量很高,其中很多节目都是在各种评选中脱颖而出的获奖作品;群众的参与性很高,相当一部分的晚会节目,都是由普通的清远市民来自己策划、训练和表演的,所以节目内容非常接地气。还有就是晚会上的大部分节目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地方春晚”的特点。
而在我看来,2020年清远市迎新春晚会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和春节期间清远其他的文体娱乐文化活动一起,为所有的清远市民营造了过年的气氛,烘托了过年的氛围,让清远过年的年味不淡反浓。其实除了“市民春晚”,每年春节期间,清远都会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清远市民春节期间的生活,让在城市里过年的年味变得越来越浓厚。而刚刚举办的清远“市民春晚”,只是这些文体活动的一个开端。
关于过年的年味,近年来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一种比较主流而普遍的观点,认为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也因为年味的变淡而没有以前那么好玩,那么值得向往了。应该说,这种观点部分地反映了客观现实,比如清远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而且禁燃禁放的范围逐步扩大,那么传统的依靠燃放烟花爆竹而营造出来的年味,确实随着烟花爆竹声音的消失而逐渐消失了,也就意味着年味变淡了。
这不能说是一种遗憾,而只能说是社会变革中的一种必然。因为燃放烟花爆竹所产生的严重空气污染,不但与保护环境、避免空气污染的环保理念格格不入,而且由此带来的噪音扰民、火灾隐患等等,也与现代社会文明的理念相背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对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进行适当的变革,舍弃那些背离时代精神和现代需求的内容。
然而在客观原因导致年味变淡,而年味变淡又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一些替代性、弥补性措施的采取,让变淡的年味重新浓厚起来,就成了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一些清远市民网友近年来也发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那就是当一些老家在农村的人春节回到老家过年,感叹老家的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那些留在清远城区过年,或者是通过“反向春运”从农村进城市过年的人,却感觉现在城市里的年味越来浓厚了。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就在春节期间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一些文化单位和机构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春节文体活动上。除了游园会、花卉展览、新春晚会、新春音乐会等“传统节目”,很多地方还会结合自己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推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各种演出节目、游园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仅增加了春节的热闹气氛,烘托了过年的喜庆氛围,而且也让城市的春节变得越来越有年味,越来越让公众感到满意。
既然城市年味的由淡变浓得益于各种文体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的成功举办,那么在广大乡村地区,同样可以借鉴这样的经验,通过举办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高、互动性强的文体活动来填补那些因为社会变革而逐渐消失的年味。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填满市民的春节假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广泛参与到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当中,过年的氛围就出来了,年味自然也就回来了。对于城市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不难,但是对于广大乡村地区,则需要地方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在资金、资源上的大力支持,需要对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持续性投入。
□赵炳河
新闻推荐
每年冬天乃至春节期间,都是脑卒中(俗称“中风”)的高发期,危险时可在瞬间夺人性命。市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林英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