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樟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陆国建在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工作。
二月初的小雨,飘洒在村前翠绿的菜心上,给英德市连樟村带来了初春的蓬勃生机。曾经,这个被称为“大瘴之地”的偏僻小山村因山多地少,大部分村民长期处于贫困之中。201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000元,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有贫困户54户130人。
自英德市吹响脱贫攻坚的号角以来,连樟村在碧桂园集团的帮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项产业蒸蒸日上,果蔬茶现代产业园、乡村振兴学院、连樟客厅(旅游接待中心)等已初步建成……整体已达到贫困村出列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幸福的小康生活正向村民走来。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陈咏怀
通讯员黎章品
靠自己勤劳致富让孩子走出大山
“2015年我家一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现在一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1万元。”陆奕和告诉笔者。2016年,他还在为孩子上学、经济收入不高而苦恼,如今通过种植麻竹笋、给村里的企业打工,他家里的经济条件好了起来,不仅支持二女儿和小儿子圆了大学梦,还可以装修房子。去年7月,陆奕和还与朋友合作,在村中承包了3亩土地种植药材,成为一名创业者,在脱贫的同时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把曾经梦想的幸福生活慢慢变成现实。
贫困户邓春活一家的生活也变了样。
“以前就种几分地水稻,连维持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说挣钱。”邓春活回忆之前的辛苦,眼中带着湿润。七年前,她丈夫因交通事故去世,生活的担子全部压在她的肩膀上。为了供两个女儿读书,她不得不去附近的木板加工厂打工,每天干着男人的活,还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而每个月到手还不足3000块钱。为此,她不得不向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块钱供孩子读书。
“自己没文化,穷怕了,孩子们不能再走这条路。”邓春活反复说道。
2019年,邓春活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种植了10亩麻竹笋,并被村委聘请为保洁阿姨。她每天忙完村委的工作,便抽空到自家竹林和菜地劳作。“现在虽然也很忙,但工作量大大减少,而且收入还比之前高,每月有3000多块钱。”邓春活告诉记者。现在她的大女儿已经毕业出来工作,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让她在保证正常生活的同时,基本还清了以前的债务。
“现在算起来我家一年收入接近10万元,这是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邓春活幸福地笑了起来。
自强不息学新技术为幸福奋斗
连樟村杨梅组是一个空心村,目前仅有五六户人家居住,今年59岁的陆奕罗便是村中为数不多的留守者。他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萎缩,行动不便。虽然是一名三级残疾人,拿着政府的低保金,但他从没想过“等靠要”,而是自学成为了一名木匠,成为远近有名的能工巧匠。
“连江口周边乡镇养蜜蜂的人比较多,许多养殖户都找我做蜂箱。”在陆奕罗家隔壁的一间民房内,摆放着一台多功能木工机和许多木材,这是陆奕罗的“工作室”,里面放着许多做好的半成品。每天饭后,陆奕罗便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向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对于他来说,木匠工艺不仅是谋生的“活”,也是他的兴趣,“像家里的小木桌、小板凳等都是我闲时做出来的小玩意”。
2019年,帮扶单位为他购置了一台台式平压刨木工多用机床和5立方米杉木,极大地解决了他机器老旧和木料短缺的问题。“现在有了新机器和木料,工作起来就方便多了,春节前接的几个订单应该很快就能完成。”陆奕罗说。
贫困户的满满获得感让其他村民看到奋斗的价值和幸福的影子。
村民陆国建、吴凤珍夫妇得知村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提供免费农业技术培训后,主动报名学习新型农业种植技术。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夫妇俩掌握了全套先进的农业种植栽培技术,现在负责该园4号大棚樱桃番茄的日常管理工作,收入比以前增长了近十倍。
“现在种的番茄是无土栽培,根本不用在田地里刨土,种出来的番茄既好吃又漂亮,我这个"土农民"一下变成新型职业农民了。”陆国建满脸笑容地说。现在工作环境好,经济收入也稳定,相比之前打零工时的四处奔波劳累,他感到幸福和知足。
在连樟村,像陆国建一样接受培训上岗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有175人次,他们通过产业务工月均收入2500-4000元,较之传统耕作,收入增长2-10倍不等,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探索农村市场化“点”亮致富道路
“今年的工作重点,不仅要让贫困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还要让全体村民都能享受扶贫工作带来的好处,有满满的幸福感。”驻村第一书记江金球说道。
近年来,连樟村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探索出一条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让群众家门口就业,创造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离家”的乡村振兴模式。
在连樟村村委会旁,原本闲置的小学校舍,被改造成玩具加工厂,该项目直接解决就业岗位200个,月工资收入最高超过3000元。首期160亩的扶贫开发项目灵芝公园(仙草公园)正在稳步推进,可以有效带动贫困户务工增收,促进林下经济及生态旅游发展。
在碧桂园集团的帮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今天的连樟村正通过精准扶贫唤醒“沉睡”土地,推动要素资源“上山下乡”,把发展短板不断变成“潜力板”,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如今,村里的公交车通了,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了,农作物收获颇丰;返乡青年开办农家乐餐厅,一桌桌农家菜陆续开席;2个5G基站开通了,成为全国首个5G村……三年光景,连樟从昔日的贫困村变成先进“网红村”。截至2019年底,全村54户130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年人均收入达22491元,村集体收入达68万元。
2018年,连樟村获得“中国最美村镇乡风文明奖”,位居“英德市十大最美乡村”评选网络投票首位。
新闻推荐
英德市见义勇为 协会成立 林奕平当选为会长,目前个人会员51名
南方日报讯(记者/邓文燕)1月10日,英德市见义勇为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举行。会议选举林奕平为英德市见义勇为协会会长,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