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荣梅
山水河流环抱,村前一泓清碧、阔大的池塘,土坡河在村右曲折清灵,河上吊桥悠荡,寨王岭青苍地耸立于村左,岭中隐藏着神秘的古堡遗址。小埠村聚落于东汉早期,是郴州北湖区湘粤古道上的一个驿站。凹凸不平的石板路,连缀起五十多栋明清建筑。古道、古民居是野史滋长的遗存,淬过火的先人故事,在每一块砖石上流传。
池塘清幽,水面阔大,野鸭游弋,白鹭点点。青聚贤亭翘檐飞扬,八柱鼎立,仁和塔三层叠加,官帽顶盖,青砖黑瓦白线,错落于池塘边。一架石拱桥背靠青山,静卧池塘左岸,与青山一齐倒影水中,如一只凤眼,波光艳影,含情脉脉。木芙蓉紫微葳蕤,正开得娇艳,樟、柏、槐,与建筑一样苍古,交臂荫蔽之下有亭有旧式庭院,塔影翘檐与花树,与清塘里的倒影,构成一幅层次丰富的水墨动画。青砖黑瓦的旧式庭院书有“崇圣书院”的字样,飘出“子曰诗云”朗朗童声,仿若置身于明清时代的片场之中。
阜为土山,意喻财货堆积如山,因为小埠村曾是千年湘粤古道上的结点,所以“民殷财阜”。石板路两侧,立着高墙大户,在那些风火墙、雕梁画栋、石件、木雕等精巧的构件上,依然可以发现曾经的繁荣盛景。明朝永乐年间建村的小埠,五百多年间,驮运货物的车马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地踏过石板古道,深深的蹄痕还烙在青石板上。
湘粤古道,也称“九十里大道”和“骡马古道”,曾是过去两千年间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道。古语说:“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在长途负重驮运中,不知曾有多少的骡马累死在这条古道上。村中《石板古道》碑文中记载了这条石板古道的历史。古道一端连着广东的连州,邻县临武、桂阳,一端连着郴州、衡阳、四川。五百年前,村民的祖先沿着古道从连州迁徙至临武,最后定居于此,至今村边至邓仁岳古墓一段还保留着古道遗迹。古道从汉朝一直绵延至今,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老去,烽烟弥漫,串起千百年来的传奇。
“可怜可怜真可怜,可怜哥哥去挑盐;扁担当得摇钱树,油箩当得早禾田……”这是小埠曾经流传的一首《挑盐歌》。当年村民除了种地之外,也加入马帮、挑夫的行列,驮货行商贩卖,这歌谣就记录了当年小埠挑夫的艰辛苦力。古道少人行,杨柳乱蝉嘶。我在一块块拼接的石板踯躅,被一种苍凉席裹。脚下石板被挑夫们的汗水与泪水浸润得青黑,又被他们沉重的脚步打磨得光滑,石板之下隐藏着挑夫们的一些心思与秘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挑夫拿到血汗钱时,怕遭遇抢劫,就把脚钱埋在某块石板下,并做好标记,而有些挑夫命丧途中,那些卖命钱就永远隐藏在石板下面了。
古代科举制封建社会里,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就可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杆石,以此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村子里随处可见旗杆石、举人碑、拴马石等古迹遗物,铭刻着古村先人曾经的荣耀。在村头立着一尊旗杆石,刻有“武举人邓益元”的字样。邓益元是咸丰初年获取的功名,是村左的寨王岭成就了他。寨王岭在数百年前曾有土匪占山为王,抢劫路过的客商,至今还遗存了砖雕与瓦当,工艺精美。咸丰初年,“李霸王”落草寨王岭,无恶不作。村里的年轻人邓益元二十出头,有天生神力,练就一身好武功,领着五百只山羊,挥舞着一口七十多公斤重的大刀,只身捣毁山上土匪窝。邓益元因此受到朝廷嘉奖,被免试武举人。后来,此人成为石达开的心腹部将,屡建奇功。
在村庄里外随处遇见历史的遗存,有戏台、茶馆、书院、祠堂、寺庙、庵堂、古墓、凉亭、驿道、惜字塔、古井、花桥、百步七孔桥等建筑,其中绣女屋、红军屋、太极屋、邓氏宗祠演绎的故事最多。而位于村中干道上,邓氏宗祠前一座门厅高大的庭院,门厅一侧靠着半张圆桌,有些奇特。四条竹节桌腿,桌罩沿镂雕着瑞兽花草。这半张圆桌的传说、建筑的格局,让人想象厅堂里曾经演绎的那个时代书生的励志故事。
书生邓光良满腹经纶,书法出众,被乡里举荐为秀才,因家道中落缺乏进京赶考的盘缠,在村口设馆办私塾,即崇圣书院。妻子邓李氏温柔贤淑,全力支持,攒齐了赶考的银两。村里有风俗,家中男主人离家外出,将家中圆桌一分为二,一半摆放在里屋,另一半放置前厅显目位置,以昭告外人夫君远行。邓李氏浆洗织布纺纱之余,常去花桥张望,或是登仁和塔进香祈福,祈盼郎君学成归来。望眼欲穿之时,终于盼得锣鼓报喜,丈夫荣归,于是喜滋滋地将两张半边桌子在堂屋里拼凑一起,夫妻团圆。
靠在厅屋墙壁的那半张圆桌,雕饰已有残缺,油漆被时光打磨,看不出本来的颜色,还有一层包浆。桌下青砖苔绿浸染,青砖墙面青烟斑驳,几张太师椅虚位以待。从此,这半边桌子边寄寓着乡人前程似锦、阖家团圆的心愿。
绣女坊以建筑的形式来铭记一段旧时女子的生死情谊。旧时绣楼,是待字闺中的年轻女子的居所,小姐大门不迈,棋琴书画,学习女红,家中有年轻男子求亲,则躲在楼阁门窗后面,含羞窥看。走过门窗紧闭的绣楼,就觉得楼下阴沟里,曾经流淌着的是胭脂水粉,或是春心萌动时抛下的绣球绣花手绢之类。雨秀房隔街有间小巧的绣楼,是为纪念一个陪嫁丫鬟而建的闺房。这丫鬟叫小莫,清朝末年随家人逃荒,被遗弃在小埠村,被邓大善人家大小姐邓明珠收留为侍寝丫鬟。邓明珠待小莫姑娘情同姐妹,出嫁时,小莫又做了她的陪嫁丫鬟。邓明珠出嫁的那天,在半道上遇见劫匪,小莫为大小姐挡剑而亡。邓大小姐在父亲与丈夫的资助下,在自己的雨秀房旁隔街修筑一座小绣楼,以铭记与小莫的姊妹深情。
小埠村古民居的门墙、梁柱、斗拱、雀替上,雕有瑞兽、百鸟、人物、回文与花卉,精美雅致,雕工精湛,而且其中还有乾坤、太极等理学的符号,这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经在郴州为官的过化有关。门前屋后散落着石雕、柱础等古迹遗物,诉说着古今世代的瓜瓞绵绵,文化的一脉相承。
村中有俗语说:“正月十五过花桥,摘朵红花生个仔。”这说的是小埠八景中的“锦绣花桥”。旧时,每逢正月十五,从十里八乡的人都赶赴小埠花桥,在花桥上插枝红花求嗣,那一天花桥被装扮得花团锦簇。花桥建于清朝嘉庆至同治年间,由村里富商、京都太学生邓仁岳父子捐建,建桥目的是为邓家年逾四十无子的独子邓传鹏行善求子,不想桥建成后邓家一连添了三个孙子,于是小埠花桥求子名声在外。
村里还有口龙王嘴古泉,水质甘甜,被村民称为“龙涎”。这古井还引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赶龙节,每两年冬天举办一次。赶龙节的那天,村中男女老少倾巢出动,锣鼓喧天,火把飞舞,在鸣炮、奏乐声中,举行庄重的祭龙仪式。古井映照着千百年来村人的笑颜,收纳着他们的祈愿。
村头湖心岛有“秋水居”及农家乐,古村内还餐饮、茶室、民俗购物,可以品尝小埠村的特色美食。抖糍粑、煨红薯、禾花鱼、酿豆腐、米粉鸭、熏腊肉等,这些产自村子生态农业园的食物,看上去就可垂涎了。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想起了柳永的词《少年游》。石板古道牵引着我的脚步,迷失在庭院深深里,目光随时被点亮,铺晒在石板上金灿灿的玉米、花生,院墙旁的柚子、桃子、石榴、古槐,悠闲踱步的土鸡们,躺卧在墙角的土狗子们,让时光的脚步停止。
新闻推荐
各大火车站、机场旅客人数逐日攀升,特别提醒:早点出门!避免误机误车
交警正在武深高速疏导交通。通讯员供图随着春节步伐临近,春运高峰来临,各大火车站、机场旅客人数逐日攀升,白云机场、广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