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街道办派驻大路边镇油田村的刘敏学,将贫困户的大米、淮山等农产品进行打包组装,通过线上销售缓解了滞销压力。
7时,天蒙蒙亮,49岁的范宝会就已起床。20年军旅生涯,使他保持了良好的作息习惯。洗漱完毕,简单吃了早点,他就出门前往连州市星子镇水源村委会,开始新一天战疫亦战贫的工作。
这名来自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道办事处的二级主任科员,至今已在水源村连续战疫一个多月。宣传发动、入户排查、村口执勤……处处都有他的身影。
“在农村基层,提高村民意识、防止疫情输入最关键。”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在这一个月里把工作重心从扶贫转为疫情防控。“其实,守护好村民的健康,也是我们的职责。”
不过,他的扶贫工作并没有落下,一个投资近百万元的米粉厂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疫情结束后就上马,预计每年能为村民带来20万元的增收。”
事实上,自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广州市派驻连州市71名扶贫干部一直奋战“疫”线,既当“脱贫攻坚工作队”又做“疫情防控先锋队”,筑起了贫困村疫情防控的“安全屏障”,做到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两不误”,确保如期实现脱贫奔康目标。
疫情防控先锋队?守护好村民健康
广州驻连州扶贫队切实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2月9日至13日,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冒着风雨,第一时间从广州将工作队提供的3500多只口罩等防疫物资运回连州,以最快的速度发放到10个镇52个村中,为抗疫一线干部群众加油鼓劲,送上“防护屏障”。
他们把扶贫村当成自己的家乡,主动放弃春节假期,第一时间返岗履职,带头组织协调、走访排查、巡查值守、宣传教育、落实防控措施,团结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群众,坚守在农村疫情防控阻击战第一线,守护好村民的健康。
村子疫情防护物资紧缺怎么办?他联系生产商,迅速送来1400只口罩以及1000公斤消毒液;怎样保障无儿无女的五保户日常生活所需?他联系采购大米、面条以及口罩送到家中;扶贫基地如何复产?他做好场地消毒,建立每天两次测量体温、上班戴口罩制度,让贫困户顺利复工……
他就是广州市人民检察院驻连州市龙坪镇青石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万国付。面对疫情,万国付既当“帮扶人”,又做“防控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
防护物资紧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石村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为此,万国付和清远监狱驻青石村党建指导员刘伟东积极联系口罩生产商以及消毒液生产商,结合龙坪镇实际,迅速协调和运输了1400只口罩,并为龙坪镇15个村委会各赠送了一桶40斤的84消毒水,为当地战疫贡献力量。
在水源村委会,范宝会已经连续战疫一个多月。疫情突然袭来,农村地区是防控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如何守护好村民的健康,防止疫情的输入?宣传是关键。从大年三十开始,范宝会组织村党员干部通过腾讯为村、微信群、悬挂横幅、派发宣传单和上门入户等多种方式,进行全覆盖宣传,引导并呼吁村民科学防控,做到“九要九不要”。
此外,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织村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摸排走访调查从疫情发生地返乡人员情况,组织党员干部在村口设立6个党员岗,实行文明有序的管理,筑起抵御疫情的坚强战斗堡垒。
刘敏学由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街道办派驻大路边镇油田村,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他放心不下油田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提前回到村子奋战一线,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一书记”。
他协助镇、村开展防控工作,与村干部一起将村党总支下属3个支部的30多名年轻党员组织起来,进村入户全面排查返乡人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脱贫攻坚工作队?发展“造血”产业促脱贫奔康
广州驻连州扶贫队找准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结合点,全力确保“两手抓、两不误”。他们利用走访宣传疫情防控机会,了解农产品产量产值、销售渠道及收益情况,尽力帮助解决滞销问题,同时鼓励、激励贫困家庭做好节后春耕复工复产工作,大力发展种植和养殖,让广大村民坚定防控疫情和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
水源村委会有727户2900多人,其中贫困户有89户。如何让他们实现脱贫奔康?“帮助群众实现脱贫,关键还在于产业"造血"。”范宝会说。
经过多方走访和调研,他发现当地特色美食星子牛肉面非常受欢迎,而当地生产面条的厂家却寥寥无几。因此,他决定创办一间米粉厂,生产面条和河粉。
“春节前夕,厂址已经选好,资金也即将到位,疫情过后就能上马,”他介绍,该厂投资近百万元,每年能为村里带来20万元的收入,还能为贫困户提供10个就业岗位。“我们希望借此打造一个产业,成为当地"永不撤走的扶贫队",助力贫困户长效脱贫,实现奔康。”
万国付也致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2017年,青石村成立了以39户有劳动力贫困户为股东的广聚源专业种植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青石焦冲村打造面积达10亩的黑皮鸡枞菌种植基地。按原计划,该基地在开春时会全面扩大规模,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村民到基地务工。
疫情暂时打断了项目推进进度,万国付与基地负责人商议后,在确保疫情防控保障到位的前提下,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推动农村经济逐步增长,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
第一个到基地复工的是低保贫困户王细古,2019年他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实现了稳定脱贫。“之前我担心疫情会影响基地务工,害怕失去收入。现在基地复工了,每天上下班要测量体温,上班要戴口罩,基地也会消毒。虽然上班比以前麻烦了,但工作让我感到踏实。”王细古说。
由于疫情影响,饭店、市场都不营业,农产品卖不出去怎么办?为此,万国付积极搭建青石村消费扶贫平台,通过配送平台直接将农产品送到消费者家中,解决销售难题。
在油田村,刘敏学前往合作社和10户种养大户家中走访,了解销售渠道、产值及收益等情况,发现绿农丰合作社存在紫色淮山滞销情况。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刘敏学依托自己长期在广州生活和工作的关系,了解到近期珠三角地区青菜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因此想出了组合销售的办法。
他将淮山、菜心、芋头、象牙米等农产品随机组合,以5元一斤、每10斤打包销售的方式在网上进行售卖,并积极联系广州东漖商会对产品进行推广。短短几天时间,就累计销售农产品1万多元,缓解了紫色淮山滞销压力。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黄津
通讯员沈伟雄欧阳鹏李蕾邓志洵
新闻推荐
连州市向4家企业补贴返还金额共计1218.24万元,受惠职工达1600人。南方日报记者黄津摄南方日报讯(记者/黄津通讯员/黄议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