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芳在线为患者答疑解惑。
近日,清远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开展“爱耳日”义诊咨询活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此次义诊采用“互联网医院”线上免费咨询形式,耳鼻喉科专家在线上提供网上诊疗咨询服务。
耳鼻喉科主任陈翠芳表示,老人和儿童都要做好听力保护措施,儿童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听力如果突然下降,往往是急症,发现越早,就诊恢复的可能性越大。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耳毒性药物,以免产生耳毒性药物耳聋。
线上问诊患者减少感染风险
“我耳朵流脓,但又害怕去医院,请问是怎么回事?”在“互联网医院”上,一名患者发来咨询信息。收到信息后,陈翠芳立即进行回应,“你耳朵流脓之前是否有感冒、耳痛等情况?初步估计你可能是中耳炎,如果流脓不多,可以在家吃抗生素消炎,流脓停止可以继续观察,如果还流脓就要到医院检查。”
耳朵是人类聆听世界的窗口,严重听力障碍会影响社交和生活质量。耳朵是聆听世界的窗口,严重听力障碍会影响社交和生活质量。耳朵是感受外部世界声音的重要器官,耳朵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并沿着耳道引起鼓膜震动,中耳鼓膜的震动引起三块小骨——锤骨、砧骨、镫骨上下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神经转为神经能,从那儿,声音的信息就传到了大脑。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约有2780万听力残疾人士,人数位居五大残疾之首,是世界上听障人数最多的国家。而每一千名新生儿中大概有1到3名为听力障碍,高发病率则导致听力障碍的人数还在持续增长,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性耳聋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听力障碍,人们由陌生到了解,而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变得尤为重要。
“不管是老人或小孩,都要做好听力保护措施。”陈翠芳表示,很多小细节会影响耳朵健康,比如有人有爱掏耳朵的习惯,由于使用未经消毒处理、不洁净的掏耳工具感染上疾病,会导致听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耵聍”是医学上的一个名词,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耳屎,而它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例如阻止小虫飞入,保护耳道皮肤。人体外耳道皮肤非常脆弱敏感,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的时候用力不当或使用尖锐物体掏耳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有的人掏耳用力过猛甚至可能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发展成中耳炎,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聋。
越早发现
听力恢复可能性越大
笔者了解到,儿童和成年人之所以出现听力障碍,原因有所不同,前者是先天性感应神经性耳聋,后者主要是中耳炎导致,而遗传、外伤、感染等因素也都可能造成耳聋。
“很多时候我们叫小孩子名字,可是对方一直不回应,家长误以为是小孩子叛逆,爱理不理。”陈翠芳说,其实并不是如此,这很可能是小孩子听力下降,确实没听到。由于听力下降,小孩子性格也更容易孤僻,需要及时诊断听力。
听力下降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研究发现,30分贝的听力损失会让儿童错过25%~40%的学习信息,35~40分贝的听力损失,会让孩子丧失对周边事物的反应。
陈翠芳说,儿童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听力如果突然下降,往往是急症,发现越早,就诊恢复的可能性越大。医院一般会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如果复查不通过,就要找准原因确诊,及时进行处理。比如有些小朋友通过戴人工耳蜗,同样能够满足听力需求。
早在2015年,清远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就成功为一名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实施了小切口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当时在粤北地区尚属首例。
陈翠芳说,小切口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已经很成熟,传统人工耳蜗植入术切口大,可能带来残余听力的损伤,对听敏度和康复效果造成影响;小切口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切口小、痕细微或无,头发剔除少或不剃,头皮不易发生感染、缺血、坏死,患者满意度更佳,重要的是微创植入,保护了听力残余。
而更为重要的是采取一些措施预防听力下降。比如,使用耳机听音乐应遵循“三个60原则”: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超过60分贝就不要再戴耳机听音乐。
陈翠芳表示,年轻人应避免长期持续的噪声刺激,长时间持续接触过大的声音,也会引起听力损害。有的人开始时只是表现为耳鸣或耳内堵塞感、耳内不适感,但其实听力已经受损。发现噪声损害听力,应该尽快远离噪声。如果工作离不开噪声环境,就必须使用防护耳塞保护听力并定期检查听力。
药物可能会损害听力
孩子感冒、发烧、腹泻,迟迟都不见好。家长听从网友建议,给孩子服用庆大霉素,腹泻症状是有所好转了,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孩子有时候叫半天都不应。
这并非个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因为服用药物导致听力下降。事实上,庆大霉素本身就有明显的肾毒性和耳毒性等副作用,很多人在使用时忽略了药物的副作用功能。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2057万,占全国人口的1.6%,其中药物致聋的占30%~40%,人数多达100多万。
药物性耳聋指的是使用某些药物治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耳聋。多年来,由于大量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已经发现近百种耳毒性药物。在我国,由于尚未制定禁止和限制使用耳毒性药物的法律法规,许多耳毒性药物使用得十分普遍和随意,有些甚至达到了滥用的程度。目前,药物致聋已成为我国聋儿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药物中毒性耳聋主要表现为听觉系统的慢性中毒,以耳聋、耳鸣为主。耳聋多在用药后1—2周出现,逐渐加重,半年后稳定。耳聋多双侧对称,以高频听力损失开始,渐向低频扩展,少数人会继续恶化,至全聋。耳鸣多经久不息,加重患者痛苦。耳毒性药物还可造成肝、肾、造血、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全身性损伤。
“有些耳毒性药物也要注意下。”陈翠芳表示,要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这些药物容易损伤耳蜗毛细胞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有些人对这些药物极为敏感,即便用上一点点,也会引起药物性耳聋。因此,在使用药物特别是上述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再慎。
■链接
听力减退可能是
分泌性中耳炎所致
有一种中耳炎,耳不痛,却是导致儿童早期听力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它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儿童听力隐形杀手。近年来,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陈翠芳坐诊时,就经常遇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很多患者此前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疾病,直至医生详细解释才恍然大悟。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耳疾,可是许多家长对这个疾病还很陌生,在孩子听力下降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包括孩子看电视时声音越开越大或越坐越近、对旁人不够大声的喊话没反应、上课坐后排听不见或听不清等。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有:耳内胀闷堵塞感,似有棉花塞耳,甚则伴耳微痛不适;听力减退,可伴自听增强。耳鸣,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有如机器声、风声,或“劈啪”声。有时哈欠和擤鼻时可出现耳内气或水声,运动与摇头时耳内会有水的流动感。
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有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虽然有一部分分泌性中耳炎可以不治而愈,但是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长期不治疗,最后导致鼓室内黏膜、肌肉、听骨链等纤维化、粘连,就会进一步损害听力。
陈翠芳说,咽鼓管咽口被堵塞,将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导致听力减退和耳鸣。孩子表现的症状是看电视时音量大开,说话时声音很大,有时可出现耳朵流脓等化脓性中耳炎,家长要及时留意。
新闻推荐
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市道德模范谭云获评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清远供电局“致远”服务队获评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清远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朱文华通讯员许梦仪近日,广东省委宣传部引发《关于命名第六批广东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