迳头镇扶贫女干部黄永金。
程浩摄
南方日报讯(记者/程浩通讯员/邓海全)“扶贫工作伟大而又特别,工作中的酸与甜,尽在不言中。”作为迳头镇一名普通的扶贫干部,四年来,黄永金用自己的辛勤努力和默默奉献,成功实现由水利“技术宅”到扶贫“行家里手”的转变,成为迳头镇扶贫干部中一颗亮眼的“螺丝钉”。
从“技术宅”到“行家里手”
2007年,黄永金参加工作时一直从事技术工作,10年的工作经历使她成为一名水利中级工程师。
自从2017年分配到扶贫岗位后,黄永金的工作性质从技术岗位转变为管理岗位。虽然工作并没有高低之分,但由于此前她从未有过乡镇工作经历,对精准扶贫工作乃至乡镇工作,处于一个不了解的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黄永金感觉自己有点像“水壶里煮汤圆——有货倒不出来”,这样的磨合期让她感到很焦虑。
面对繁重的扶贫工作和每天需要上报海量的报表,最开始,黄永金只能先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收集整理数据报表,上报给上级部门,在这过程中,黄永金利用空余时间,下载2017年以前的往来扶贫文件,从了解文件精神作为切入点,一点一滴去理解扶贫工作。
黄永金介绍,从事扶贫工作后,她发现自身的性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长期与乡镇干部、贫困户打交道,让她从以前“技术宅”的内向个性变成了现在“自然熟”的开朗性格,人也随和了很多。
“以前做水利工程项目时,每天面对的是工程项目、指标数据,长此以往就会比较严肃,但现在转变到服务岗位后,每天和村民、扶贫干部打交道,对于人情世故也更加理解,整个人也就随和开朗了起来。”黄永金说。
运用大数据进行工作
工作开始上手之后,黄永金着手转变工作方法,从过去让驻村工作队“交作业”转变为“检查作业”。
“接到上级下发的报表后,我第一时间先自己思考,然后借助扶贫系统信息,运用大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让数据开口说话,得益于这样的理工科思维,在报表的填报方面,心里开始有了底气。”黄永金介绍,此后每次收到上级需要填报的表格,黄永金都会先自己用“数据平台”找答案,再把“作业”发到工作群,让工作队进行审核再提交。
工作开始进入正轨后,黄永金利用工作的闲暇,开始在更大广度上了解和精准扶贫有关的政策,以往的扶贫经验、措施以及各地的扶贫故事,从学习中丰富了工作思维,也促进我对扶贫工作更深一层的思考,以及探索工作的实际意义及现实操作之间的平衡。
“精准扶贫的岗位具有非常鲜明的性质,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纽带平台,在开展日常工作中,扶贫涉及的业务很多,有些工作需要和相关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而我们就是这个平台上沟通的螺丝钉。”黄永金说。
在黄永金看来,作为“书记工程”的精准扶贫工作意义重大,是一项十分严肃严谨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当地贫困户的切身利益。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黄永金从来都不敢放松懈怠,尤其是在核对数据的过程中,她都是再三确认核对,担心因自己工作不细致而导致大家长期工作的“心血”付诸东流。
关爱他人成家庭教育理念
黄永金介绍,当初从技术岗位转到扶贫服务岗位时,刚好赶上精准扶贫项目集中开工时期,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令她很少有时间顾及到家庭和小孩,即使遇到家庭中有不得已分身去料理的事务的时候,也不敢放松对工作的关注,随时按工作进度要求,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但家人对她并没有抱怨什么,家人对她工作的支持让她成功迈过了“转行”的门槛,成为扶贫岗位上的“行家里手”。
近四年的扶贫经历让她对于工作、生活感悟很多。尤其是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她对五保户和留守儿童家庭很有感触,看到他们渴求帮助的眼神,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来的低落情绪,能理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让她很心疼。
“这几年的扶贫经历让我觉得自己的心变软了,情感也更丰富了。”带着这种内心的变化,黄永金会在家里向7岁的女儿分享工作中的感触,在家庭教育方面,她希望用身边人身边事告诉女儿从小要善待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对现有的幸福生活时刻保有一颗感恩的心。
黄永金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女儿要及时行善,她也希望今后能带领女儿参加县内的志愿者活动,用实际行动一起去关爱帮助弱势群体,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本版统筹/程浩
新闻推荐
清远日报讯特约通讯员朱慧燕通讯员冯卫军为提升群众对扫黑除恶及疫情防控的重视程度,让扫黑除恶、疫情防控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