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浩瀚的北江,流经广东北部的崇山峻岭,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粤北革命根据地。北江,从群山中气势磅礴地涌出,穿过峡谷,流入珠江三角洲平原,浩浩荡荡地向南海奔腾而去。
北江,是我们父辈投身革命、浴血奋斗过的地方;北江,承载着历史沉积的血泪与情仇,以及英雄儿女的壮举,闪烁着我们父辈的一片赤胆忠心;北江,记载着我们父辈对粤北人民的热爱;北江,川流不息,带着我们父辈的骨灰,流淌在粤北大地上。我们热爱北江,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和家人一起,手捧鲜花来到北江边,将花瓣撒向江水,祭奠我们的父辈。
我的父亲云昌遇,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母亲叶涤如,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一直秘密从事党的革命工作,无论白色恐怖如何残酷,无论革命斗争如何艰难,他们始终怀着对党的赤诚,战斗在粤北大地上,战斗在广东清远、三水、英德、南雄、始兴等地,和当地人民群众血脉相连,为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足迹留在了粤北大地,留在了北江两岸。
投身革命
父亲云昌遇,1914年出生在海南文昌一个书香家庭,因父母早逝,13岁时离开家乡,赴广州读中学。1933年考入广东省襄勤大学文史系。读大学时,加入了“青年读书会”,开始接触马克思及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的先进思想,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发动对华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高潮。1935年,广州地下党组织成立了“广州青年抗日先锋队”“浪礁剧团”等抗日团体,正在读大学的云昌遇积极加入抗日团体,参加了各项抗日宣传活动。
1937年,我的父亲被党组织任命为广州艺协剧团党支部书记、市文委委员。他努力地忘我地开展工作,带领剧团不仅在剧院演出,还走上街头,深入到农村演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对动员广大民众参加抗日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那年,日寇飞机第一次轰炸广州,父亲的前妻及一双幼小的儿女,都惨死在日本强盗的炸弹下。家破人亡的巨大打击,并未击垮我的父亲,悲愤的泪水往心中流,国恨家仇更加激发了父亲的斗志,并化悲痛为力量,奋勇地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战斗中。
北江清远情
因共产党员的身份被暴露,父亲于1938年离开广州来到清远,担任中共清远县工作委员会书记。父亲组织当地的广大党员下到基层农村,宣传我党抗日思想,得到了当地群众对共产党的信赖和拥护,并帮助建立农村抗日武装队伍,促进抗日斗争的蓬勃发展。
北江三水情
1939年,受中共广东省委派遣,父亲到三水县,恢复遭到敌人破坏的中共三水特支,建立了中共地下党县委并担任县委书记。在三水工作的几年里,父亲以商人的身份,从事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建立了我党一系列的地下联络站,为地下党的工作联络、搜集传递情报和筹集活动经费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协助当地的国民政府组织训练“抗日女壮丁队”,并派地下党女党员打入该组织,开展革命工作。
父亲痛失妻儿后曾一直独身,1942年,上级党组织为了地下工作隐蔽性的需要,西江特委副书记梁威林同志(建国后曾任广东省副省长)代表党组织找父亲谈话并指示,考虑到父亲的年龄与公开身份的需要,应该建立一个家庭,便于更好地掩护与开展工作。征求父亲的意见后,组织决定派叶涤如同志(三水县中共地下党县委妇女委员)与父亲组建家庭。在父亲眼里,叶涤如同志是一位美丽、文静、善解人意而且革命意志坚定的女性,所以很爽快地同意了。几天后,梁威林同志和当时的三水县地下党县委的龙世雄、赵元浩、陈明燊、李静音、司徒敏等同志一起,为我的父母亲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大家在一起喝茶吃瓜子。从此,父母亲结成了终身革命伴侣。
母亲叶涤如,1917年出生在越南一个侨商家庭。1929年,因不满家庭给她订亲,回到家乡东莞县读书。母亲是一位外柔内刚、个性坚强独立的女性,虽然家境富裕,但她不愿依赖家庭、做衣食无忧的富家小姐,更不愿做富商太太。中学毕业后,脱离家庭,离开家乡外出参加工作。1937年,在广州抗日救护训练队学习,开始接触到共产党的革命思想。1939年,在三水县国民政府政工队工作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三水县中共地下党县委妇女委员。
北江英德情
1944年,父亲因工作需要前往英德县任中共地下党工委书记,并成功打入英德县政府任教育科长、英德县立中学校长。父亲利用公开的身份,搜集国民党政府针对我党的情报,并及时上报给上级党组织,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共阴谋和打击国民党政府嚣张气焰,做出了贡献。母亲也随之调去英德县工作,公开身份是县城中心小学教师。
北江南雄情
抗战胜利后,1946年,父亲奉上级党组织调遣到南雄县开展工作,担任中共地下党信庾康雄工委书记,公开身份是省立南雄中学教务主任。母亲也调往南雄县,在广仁小学任教师。1947年,父亲调入游击区,在粤赣湘边总队担任三支队政委,同战友们一起在始兴、南雄一带与国民党军队及反动地方武装展开艰苦的游击战。1948年,父亲调入粤赣湘边纵队任赣南支队政治部主任,带领赣南支队配合解放大军,为解放赣南和粤北做出了贡献。1949年,父亲调任粤赣湘边区纵队北江二支队三团政委,配合解放军参加了解放粤北的战斗。
其间,1947年10月,母亲因怀有身孕,转道香港至广州亲戚家生产。生完孩子后,留下大儿子在亲戚家,然后将二儿子交给党组织转送给周作熙(中共地下党员)夫妇养育。
因工作需要,母亲于1948年回到了游击区,马上到粤赣湘边区纵队赣南支队油山大队,历任政治指导员、支部书记、油山地区妇女主任。1949年,南下大军解放赣南、向广东挺进,为了更好地配合解放军解放广东的战役,粤北地区成立了支前司令部,母亲调至支前司令部一大队任副队长。在粤北地区组织广大民众,筹集军粮、鞋袜,救护伤员,支援解放军,为配合大军解放粤北地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暂别北江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父亲任解放后清远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兼清远中学校长,母亲任清远县组织部长。这时,大儿子云大航才回到了父母亲的身边。
由于新中国刚成立,国家急需教育方面的干部,1951年,父亲被抽调到湖北省武汉市工作,历任中南局理论教育处科长、宣传部学校教育处副处长、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学校教育处处长、武汉市人委文教办公室主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高教处处长、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等职务。父亲于1987年病逝,享年74岁。
母亲也随父亲在1952年底,调往湖北省武汉市工作,历任中南局宣传部高校干部科科长,武汉市护士学校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市局党委委员,武汉市第三十三中学党总支书记,武汉市第三医院党总支书记,武昌区教育党委书记,武昌区卫生局党委书记、顾问。母亲1991年逝世,享年74岁。
永伴北江
我们的父母亲,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主要在北江流域的各地区从事地下工作和参加游击战,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汗水、泪水和热血,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与最光辉的岁月献给了北江流域,这里有战争年代冒着生命危险支持和掩护游击队的乡亲们,这里有在战斗中牺牲的革命战友,粤北的山山水水倾注了他们全部的情感。当步入老年的时候,他们郑重地作出了一个决定:去世后将自己的骨灰撒进北江,永远陪伴着那些长眠在这绿水青山间的革命战友们和有着深厚情意的粤北乡亲们。
他们身前情系北江,身后魂归北江。1991年,我们兄妹几人遵循父母的遗愿,护送父母的骨灰到清远市,得到了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支持,市政府租用了一条船,市领导在船上为我的父母举行了撒骨灰仪式,随着船舶徐徐向北江上游驶去,我们兄妹几人将父母的骨灰慢慢地撒入北江,心里默默地祝愿父母安详地长眠在北江宽阔的怀抱中。
我的父母亲,一对北江人民的忠实儿女,一对恩爱的革命伴侣,一对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北江人民深情地怀念你们,我们也深深地怀念你们,我们将永远踏着你们的红色足迹前进。
新闻推荐
工作人员在安装调试5G设备。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英德市连樟样板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日前,经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