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工人在草莓种植大棚劳作。
3月26日,碧桂园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今年初,陆奕和入职连樟村乡村振兴学院担任保安工作。
扫码看新闻3月以来,英德连樟村的草莓熟了。在碧桂园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门口,刚刚采摘的草莓软嫩多汁,每天都供不应求。
这是连樟村产业振兴的项目之一。这些无土栽培、通过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培育出来的农产品,不仅让村民开了眼界,还增加了收入。
变化的还有整个连樟村的面貌:村里公交车通了,迎来络绎不绝的都市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了,农作物收获丰硕;返乡青年开办农家乐餐厅,一桌桌农家菜陆续开席……
截至2019年底,全村54户130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村集体收入达68万元。连樟村党总支书记陆飞红说:“连樟村不仅要脱贫,还要奔康,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传统农民转为新型职业农民
去年底以来,碧桂园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中,美月西瓜、水果青瓜、圣姑甜瓜、草莓等农产品陆续成熟。这些外形精致、无土栽培,通过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培育出来的农产品,不仅让园区里工作的村民开了眼界,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在示范园的温室大棚里,陆国建与妻子一起管理着七八千株樱桃番茄。“这个大棚是智能化的,水、肥都是自动滴灌,所以不需要那么多劳力。”
陆国建以前是连樟村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扛着锄头、挑着肥水到田间劳作,风吹日晒。上有老下有小,农闲时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收入很不稳定。
得知现代农业示范园提供免费农业技术培训后,他们立即报了名,想学习新型农业种植技术。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他们掌握了全套先进的农业种植栽培技术,现在负责园内4号大棚樱桃番茄的日常管理工作,夫妇二人每个月收入超过6000元,比过去增长了近十倍。
“从传统农民变身新型职业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我们很幸福、很满足!”陆国建说,现在种的番茄是无土栽培,不用在田地里弯着腰耕作,而且种出来的番茄既好吃又漂亮。
在扶贫加工车间附近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村民陆秀丽正忙着打理果园里的草莓。在正式上班前,陆秀丽和陆国建夫妇同一批“飞”到海南参加了整整一个月的培训。那是她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接触到现代化农业技术。在海南,大家学习了美月西瓜、番茄樱桃、草莓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如育苗、授粉、采摘等。“这些技术与传统的种植方式大为不同,很有技术含量,也很有挑战性。”
学成归来后,陆秀丽被录用。以前在村里靠耕地和做点散活维持生活的她,现在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还不用日晒雨淋。
据介绍,示范园优先聘用当地村民,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陆国建一起在园区里工作的有16名村民。他们不仅获得土地流转和劳务工资的双重收益,也告别了传统耕作模式,正在转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产业振兴输血更造血
位于英德市连江口镇东面的连樟村,2016年被核定为省定相对贫困村,当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000元。过去多年来,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村里山多地少,靠人均不足半亩的水田难以维持生活,集体经济匮乏,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张雪凡清楚地记得,2016年5月他来到连樟村担任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时,村中河道积淤、污水遍地、人畜杂居、房屋破旧、道路不畅的情景。“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扶贫工作队联合多方面力量,开始探索“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模式。
碧桂园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就是该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9年5月15日,碧桂园连樟村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正式奠基。3个月后,一片普普通通的农田变身成了一个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
园区总占地面积74亩,由英德市碧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目前11栋荷兰弧顶温室大棚鳞次栉比地坐落在园区内,主要种植的品种有美月西瓜、草莓、哈密瓜、水果黄瓜、樱桃番茄和彩椒等优质品种。
园内的大棚装有先进的环境监测系统,运用现代农业互联网技术,对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科学调整,对于病虫害采取物理及生物防控技术,每个温室棚根据农作物不同的生长期,科学调整营养液配方,精准供给作物根部,使每一棵作物长势良好,绿色天然。
示范园还入选了2019年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将打造成集农产品生产及示范、新品种试验推广、采摘体验、农旅观光于一体的广东省标杆性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并最终成为真正惠及群众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
“扶上马,送一程。”示范园生产技术经理陈华介绍说,“这个项目的建设初衷就是希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帮扶连樟村打造一个可造血、可持续的产业业态,形成良性循环。”
根据园区发展规划,5年后项目使用权及经营权将移交连樟村民委员会,村民将实现自主管理园区。
村民家门口就业“离土不离乡”
在碧桂园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附近,扶贫车间、灵芝公园(仙草公园)、乡村振兴学院等一批扶贫项目逐渐建成。这些项目让连樟村形成了群众家门口就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离家”的乡村振兴模式。
连樟村的媳妇傅雪珍在去年3月和丈夫毅然辞去工作回村,在碧桂园援建的商业街里做起小生意,卖自产的麻竹笋干、百香果等土特产。借助微信平台,她还在朋友圈卖货,让更多人认识连樟村。
陆志光、陆雄晖父子俩原本在英德市做茶叶生意,但为了助力连樟村的发展,他们在2018年选择回家,承包了碧桂园援建给村集体的“农家乐”餐厅。刚起步时,生意不好。但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连樟村发展乡村旅游经济,餐厅生意越来越好。
今年50岁的低保户陆奕和,家中有6口人,妻子患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医药费用支出较大;父亲年迈体弱,孩子又尚在上学,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
“因为家中的大小事务牵扯不能外出打工,以前我只得在村里种几亩田,上山砍柴卖,再靠亲戚的帮助和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生活过得很艰苦。但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就业问题,日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陆奕和说,他2018年在碧桂园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承包了3亩地,一年下来,蔬菜种植收入接近3万元。2018年,他还向英德农村信用社申请到了5万元财政贴息贷款,包下了60多亩的竹山种植麻竹笋。在连樟村村委会的帮扶下,陆奕和每天晚上坚持学习,还主动考取了电工证。
去年,陆奕和结合村里配套的贫困户就业创业政策,整合资源,与村民合伙经营起一家育苗产业园。如今,位于丘冲的育苗园已初具规模,近3亩的园区内培育着超2万株益肾子幼苗,长势喜人。
现在大女儿出来工作,小儿子考上本科,二女儿考上了大专。“算上大女儿的工作收入,去年家庭收入有12万元,我们家在这么多年来有了第一笔存款。”陆奕和说。
“不仅要脱贫,还要奔康”
一个过去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贫困村,如今不仅楼房整洁、道路环村、产业多样、环境优美,产业发展也蒸蒸日上,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通过产业发展,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连樟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截至2019年底,全村54户130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年人均收入达22491元,村集体收入达68万元。
“现在村里小孩上课有了校车接送,村民去市区有了公交车。”谈到连樟村的变化,一位村民说,在他的印象里,过去的连樟村,有摩托车的人家屈指可数,但现在不仅乡村面貌变化巨大,大家的生活水平也逐日提升,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不少村民都开上了小汽车。
“我们不仅要脱贫,还要奔康。”连樟村党总支书记陆飞红在接受采访时说,连樟村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让连樟村人民收入越来越高,人居环境越来越美,思想越来越先进。
3月31日上午,英德连樟乡村振兴学院落成揭牌。连樟乡村振兴学院占地约60亩,探索创设具有连樟特色的培训课程,努力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这是一个新的惠民项目,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带动村民共享发展建设成果。”陆飞红说。
今年初,陆奕和已入职连樟村乡村振兴学院当保安,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新增2500元收入。“今年疫情期间,自己在家养得都变靓仔了。”这个曾经不苟言笑的贫困汉子变得爱笑,他说,现在有项目保底分红,麻竹笋、益肾子产业,再加上保安的工作,家庭收入有了保障,“我们有信心奔小康。”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朱文华
摄影:清远日报记者邱炜民
新闻推荐
英德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 坚决遏制电信网络 新型违法犯罪
英德公安机关抓获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近日,英德市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会议强调,全市要坚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