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居第三代传人林姨(中)与二侄子林伟添(右)、三侄子林伟津(左)。
林姨协助指导二侄子林伟添锯竹子。
林姨(左)向顾客介绍竹篮。
竹制挎包手工精细。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许浩程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近日,一家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回龙路的竹编店,成了不少广州年轻人喜爱的打卡地。店家林姨介绍,竹林居是四代传承的手工艺店,专营各类竹藤制品,已有40余年的历史。据悉,现在老店由家族内的三位侄子继承,未来会继续将店铺传承下去,保留那份属于广州竹藤制品的独特记忆。
老店
朝十晚六走过40多年风雨
从海珠广场地铁口出来,步行50米左右,就可以看到这家满屋都是藤编竹编制品的店面。
可以当野餐篮的竹篮、款式新颖的竹制包包、竹篾条经纬交织的暖水瓶……店内不少产品都令人眼前一亮。走进仓库,还能发现小到只有三厘米的装饰蒸笼,大到一米多长的心形镜框,还有旧时街坊们熟悉的藤篮、编工精细的古怪竹藤制品,令人大开眼界。
现在主持这家店面的老板是竹林居第三代传人林姨。林姨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竹编藤编,“这家店是我太公的时候开创的,父亲又传给我,风风雨雨经历了40多年。店面两边是仓库,中间是门店,早上10点开门,把做好的手工艺品放在门口售卖,晚上6点才收档回家”。
走红
外地年轻情侣慕名来打卡满载而归
记者采访时,刚好遇到一对来自深圳的情侣专门前来打卡,购买竹编制品装饰新家。顾客胡小姐是在网上看到这家手工艺店的打卡照,这次来广州旅游,顺便打卡这家“种草”了很久的网红编织店。
“我们买得最多的是收纳篮,6件花了300多元,虽然有点小贵,但胜在有质感,带着点山林独有的粗糙,我们都很喜欢。”
记者浏览某线上平台,搜索关键词“竹林居”后发现,网友们打卡的游记就有近20篇,其中一篇游记的收藏量达9385个,点赞5770个,不少网友都在评论区留言求地址。
对于近来不断有网友来拍照打卡的情况,林姨表示非常欣慰年轻人对手工艺品的认可,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坚守
要有一双巧手还要能吃苦耐劳
藤竹编织是一项十分讲究的工艺,有很多工序。首先,选料讲究,不同的竹、不同的藤做不同的作品,制作前要先决定样式、花纹,兼顾实用与外观。在操作阶段,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均匀的篾丝,再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才能编结出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
编织竹藤的人除了要有一双巧手,还要能吃苦耐劳。林姨的手上有许多老茧,都是以前做手工活留下的痕迹。林姨说,劈细后的篾丝的锋利程度不亚于一把小刀,编织时一不小心就会被割出一道血口。
经营
做店面销售还为林峰电影搭竹屋
“我们现在除了店面的经营,也有做电视剧和电影的场景搭建,2010年的电影《翡翠明珠》中林峰和阿Sa在山上相处的竹屋,就是我们团队搭建的。当时年初四就要开机拍戏,天上下大雨,还要把大量竹屋构件搬上山,赶工赶到年二十九。等到电影播出,看到场景和剧情都十分好看,觉得没有白费功夫,很有成就感。”林姨透露。
据悉,竹林居原先在万菱广场的两家门店、在芳村的工厂作坊今年相继关闭,只保留越秀区回龙路和海珠区南太批发市场一大一小两家门店,工艺作坊则设在清远。优化经营结构,勒紧裤腰带,成为这家老店的求生之道。
近来不少上门的顾客都会问林姨有没有网店。对此,林姨表示,未来会试营网店,跟上网购大时代。
传承
三个侄子分工挑大梁
林姨回忆,以前,泰康路是广州竹器、藤制品等山货的集中地,有“竹器一条街”之称。“因为回龙路临近泰康路,我们的祖辈也在此开店立业。”二三十年前,由于城市规划的调整,泰康路的“竹器一条街”拆迁,广州竹藤制品店铺日渐稀少。如今,泰康路附近只剩下竹林居等少量店铺继续经营竹藤制品。
区别于一些传统工艺无人传承的处境,林姨是幸运的,因为竹林居的经营靠的是二元化的“产品深加工整体化输出+店面销售”。这也体现在三位侄子作为第四代传人的发展方向上:老大林伟基主要做竹亭、竹屋等工程的承包,拓展竹藤的整体化加工;老二林伟添学手艺,拜家族长辈为师,学习竹编藤编的工艺技巧;老三林伟津驻店学销售,订货、送货、跟单“一脚踢”。
新闻推荐
暑假迎来双眼皮手术高峰期,清远市人民医院医生表示:并非人人都适合做双眼皮手术
钱堃表示,每到暑假时,双眼皮手术迎来高峰期。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中这样描写硕人笑靥美好、眉眼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