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是我国历史的活化石。20世纪初,随着公路的推行,古驿站的关闭,古驿道开始走向衰落。数百年来,云梯古道给人们馈赠了得天独厚的文化遗存,留下了数不清的遗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云梯古道昔日的繁华与喧闹虽已不复存在,如今只有一片静谧与无声耐住最深的寂寞,然而,它如一条时光隧道,涉足其间,让人感悟数百年来磨灭不了的记忆。更让人庆幸的是,云梯古道途中的广仁桥依然横跨在汶朗河的两岸,不但继续发挥其桥梁本身的功用,提供给时下人们出入的便利,留下数百年重叠的无数脚印,而且还提供了一个鉴赏、研究古代石拱桥造桥技法的标本。显然,这座石拱桥是经过岁月沧桑且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
“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旋鱼贯成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站在广仁石拱桥上,俯瞰桥下长流不息的河水,环顾四周,放飞想象,脑海中便会飘飞着杨炜这首诗的场景。
《广西省怀集县志》(民国五年铅印本)津梁篇原文载道:“广仁桥在汶塘堡,崇祯十五年知县李盘、邑人敬天颜(怀城人、明朝解元)张应璧(怀城人、明朝举人)同建。”古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清官们的理想,造桥修路是其重要的从政目标,当政者亲自主持造桥是一种优秀的政治文化传统。如今,从怀集县汶朗圩镇进入石坳片路径中,有一座建于1642年的石拱桥,古代的那种政治文化传统由此可窥一斑。
全桥用花岗岩石条垒砌,东西走向,横跨汶朗河,两拱一墩,桥面用青石条铺设,桥长20米,桥面宽2.1米,两拱宽为6.82米,桥墩呈三角形状,用于分流河水,减少河水对桥墩的冲击。桥外观精美,工艺巧究。广仁桥是怀集县境内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建于明代而仍在使用的双拱石桥。据当地长者讲述,建桥工匠是力大无比、头脑聪慧的邑人梁德,这座石拱桥历经378年仍坚固如初,坊间誉其为明代汶塘堡的茅以升。石拱桥于2011年被列为怀集县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1955年的山洪冲走了桥面的部分石块,如今桥面铺设了水泥,两旁设有铝质水管栏栅。如今,石坳片的陈屋、张屋、黄屋、成屋和高屋村民仍在使用此桥进出村庄。
石拱桥东面是观音岭,西面是大石岭。汶塘水与石坳溪汇聚在桥北侧20米处,二水汇流进汶朗河,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流经石拱桥底下的石滩时潺潺作响,演奏出一曲曲美妙动听的协奏曲。河岸翠竹掩映,两山含黛,近水流翠,宛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悠悠汶朗河守望着石拱桥数百年的时光,孕育出这一域恬静的面容。
如今,县道x426在石拱桥的西侧贯穿汶朗境内。桥的西头北侧是旧时汶塘的集贸之地,有商铺及供过往客商、挑夫歇息的客栈(驿站),还建有一座楼高五层的文昌塔,故后人改称广仁桥为文昌桥。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广仁桥是云梯古道中的其中一座桥梁。史料有载,云梯古道位于汶朗镇,因跨越云梯岭而得名。南接绥江河龙湾古码头,经怀城利凤村进入汶朗,跨越云梯岭往洽水镇社背村古渡口,沿白水和北上至清远市连南县寨岗,然后西行与广西贺州、湖南永州交界处的鹰扬关古道相连。在汶朗路段还有一分叉路通往凤岗镇龙凤村。旧时,这条路径是洽水镇、凤岗镇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历史上,汶朗镇是县城东北隅的重要门户,南下的客商、挑夫贩运货物从阳山的七拱、连南的寨岗进入,经洽水、过汶朗抵达怀城乘船沿绥江运往广州;而海上的物资北上,又从广州用船或木排由绥江运至怀城,商会再组织货物即沿云梯古道往北贩运。俨然,广仁石拱桥是云梯古道途中留给过往路人不可磨灭的地标。
古桥连古道,足迹留史记。据说,1993年李坑村一位从台湾回乡探亲的欧姓老人,到达汶朗圩时,眼前的一切已是物是人非,家乡旧貌换新颜,一时间找不着回家的路,幸好古桥尚在,才辨别出方向走回村中与亲人相认。
文/图 高健
新闻推荐
廻龙钢便桥13天建成 因洪水中断17天的省道S261线连南县寨岗段恢复通车
廻龙钢便桥通车,群众骑摩托车经过。胡歆鸣摄南方日报讯(记者/陈国飞通讯员/梁东华)“很开心,去镇区再也不用绕十几公里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