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副主任医师,连州市医疗集团总院(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人物档案:
全科主治医师,连州市医疗集团东陂镇分院(东陂镇中心卫生院)工会主席、门诊医生
人物档案:
主治医师,连州市医疗集团大路边镇分院山塘医院主任
8月19日是第3个中国医师节。在连州,有一支始终秉承“大医”情怀的医师队伍,他们在各自岗位尽心竭力、救死扶伤。近期,笔者走访了来自市、镇、村三级医疗部门的医师各一名,通过讲述他们的生涯故事,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自觉尊医重卫。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段灿通讯员吴涓涓
奉继运:“卒中患者及时就医很重要”
忙碌,是大多数医生的工作常态。尤其是对于连州市医疗集团总院卒中中心的医生来说,更是如此。奉继运是连州市医疗集团总院神经内科主任。自今年4月30日,连州市医疗集团总院成立卒中中心后,这里便成为他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的阵地。“各类手术加起来,平均一个月有四五十台左右。”
卒中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大。但如果送医救治及时,致死致残率会明显下降。奉继运特别强调:“在发病之初,病人或家属千万不要拖延,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120送医治疗。”
患者及时送医就能“抢时间”
2001年,奉继运从湖南衡阳南华大学毕业后,便来到连州市医疗集团总院工作至今。
在神经内科,遇上各种急重症患者司空见惯。其中,针对卒中病人的治疗,十分考验医生的医学知识储备和医技水平。
“其实,对于卒中病例的诊治,很多医生的治疗能力毋庸置疑,更关键的是"抢时间"。”奉继运强调,病人在发病后,家属一定要及时将其送医。
有此认识,源于奉继运在日常工作中见到的一种常见现象——很多卒中病人发病后觉得病情不重,便喜欢拖延,等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发现情况不妙,才慌忙进入医院。但对于这种疾病而言,已经错过了黄金治疗时间,很多时候医生也只能扼腕叹息。
早几天,一名60多岁的男性来到医院时,奉继运发现这名病人发病已经超过1天时间,CT检查可以发现明显的病灶。“他应该早点过来,如果发病在6个小时之内,还可以考虑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但由于来得太晚,医生也只能尽量介入治疗。”说起这类现象,奉继运心情颇为沉重。
工作越来越忙碌但享受其中
受地方饮食习惯影响,连州地区的卒中病例并不鲜见。为了抢在时间窗内给予病人积极的治疗,尽可能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避免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连州市医疗集团总院多个相关科室医生,一直致力于为卒中病人“抢时间”。
今年4月30日,连州市医疗集团总院成立了卒中中心;今年6月,医院加入卒中急救地图建设,打造“区域黄金时间救治圈”,对急性卒中患者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政策。
6月,卒中中心绿色通道正式启动。现在,患者到达医院到用上静脉溶栓药物,平均时间降低至35分钟至40分钟左右。而根据国家相关要求,高级卒中中心的救助时间是在60分钟内。显然,绿色通道的开启,为患者争取到了更多的宝贵时间。
在2016年,连州市医疗集团总院只有9例溶栓治疗病例,2017年达到31例,2018年提升至46例,2019年增加至72例。而今年截至8月,已达100多例。
越来越多的治疗病例,意味着患者对于卒中中心的认可和肯定,也意味着医生的工作愈加繁忙。
“昨天3台手术,今天到现在(下午3时)已经开展了2台手术。”8月14日,奉继运在接受采访时告诉笔者。他说,整个卒中中心一个月的手术量通常在40—50台。
“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每治疗一名患者,看到对方改善很明显,自己就会有一种愉悦感,满足且快乐。”奉继运说。
黄秀凤:“这是家乡,我对这里充满了感情”
“看到病人经过自己的治疗,病情一天天好转,我非常有成就感。”谈及自己的职业感受,黄秀凤特别自豪地说。
黄秀凤是连州市医疗集团东陂镇分院的全科主治医师,她在这个卫生院已经工作了18年。18年来,她尽己所能缓解患者疾苦,深受当地群众爱戴、信任。
构建温情医患关系
1991年12月,黄秀凤从连州卫校毕业,次年4月参加工作,成为东陂镇分院的一名医生。
“工作到现在,这里的人都很熟悉我了。”黄秀凤说,身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服务态度要好,医风、医德要正,把病人当作家人一样。“这样病人才会乐意分享心中烦忧,医生也能借机化解。解了心病,可能疾病就治好了一半。”
乡镇卫生院不比城市的大医院,前来看病的人大多都是乡里乡亲。当地一些老人只会说带有浓郁特色的方言,能够与之交流,且在沟通中颇为耐心的黄秀凤便成为很多患者乐意倾诉的对象。
有时候,患者没有带足医药费,或者缴费后没钱坐车,黄秀凤了解后都会借钱给患者救急。“他们很快都还给我了。”她说,这种温情的医患关系,让人感到温暖。
患者病情好转倍觉高兴
从医多年,黄秀凤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今年1月,一名小孩因为腹痛导致精神状态差、厌食,在外地多家医院就医都未能好转。
家长带孩子回到东陂镇找到她,她凭经验判断孩子患的是胃肠型感冒引起的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后经过B超检查予以确诊。经过对症治疗,孩子很快痊愈。
“家长非常开心。每次看到病人经过治疗一天天好转,我就很高兴,非常有成就感。”黄秀凤说,乡镇卫生院条件比较艰苦,一般人都不大愿意选择乡镇,呆一段时间可能就想办法去城市了,但自己中意医生这份职业,也乐意呆在乡镇。“我是丰阳人,丰阳就在东陂隔壁,这里是我的家乡,我对这里充满了感情。”
曾经,有医院想挖走黄秀凤,但她因为舍不得而婉言拒绝。“就是因为太喜欢这份职业,所以我叫我儿子也要学医。”黄秀凤说,现在儿子已经是一名医学研究生。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为医院院感工作负责人,黄秀凤守好阵地,当好疫情防控“守门人”。“一开始,乡镇卫生院的防疫物资非常缺乏,没有防护服,我只好网购了摩托车头盔用于防护。好在最为艰难的时刻已过去。”黄秀凤笑着说。
点赞医共体利好乡镇医患
去年12月16日,连州市医疗集团总院受东陂镇分院邀请,为一名常年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66岁患者开展远程医疗会诊。
这是连州市医疗集团成立后开展的首场远程医疗会诊。连州市以医疗集团形式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促进人才、技术下沉到基层,方便群众就医。
黄秀凤说,这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是一个极大利好。“不管是在线沟通,还是上级医院专家下来指导,都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知识储备和医技水平。对于患者而言,好处也非常明显。”
她介绍,患者在卫生院就诊,检查数据在线传送到总院,在下达转诊指令的同时,上级医院可以同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节省了大量时间,可以及时为患者开展对症治疗。
“同时,患者在上级医院手术治疗后,可以回到乡镇分院进行术后康复治疗。医疗服务水平不打折,离家更近、更舒服,同时节省了很多费用。”黄秀凤说。
成志芳:“认识的人越多,就越无法割舍”
“其实去到哪里都是治病救人,而在这里多年,认识的人越多,就越无法割舍,便一年年坚守到了现在。”谈及在镇村行医多年,成志芳说,不管其他人怎么选择,自己已经无法割舍,舍不得离开了。
成志芳是连州市医疗集团大路边镇分院山塘医院的医生。1996年自连州卫校毕业后,她先后在潭岭和山塘工作,至今已经24年。
服务好“一老一少”
成志芳于1996年毕业后,先后任职于潭岭卫生院(今星子镇分院潭岭医院)和山塘卫生院(今大路边镇分院山塘医院)。随着连州镇乡合并,山塘卫生院变为大路边镇中心卫生院山塘分院,在2019年加入连州市医疗集团。
“镇乡合并后,每天接待的患者人数变化不是很大。”成志芳说,虽然随着镇乡合并和道路交通不断完善,外出就医的人变多了,但本地群众就医积极性也有了明显提升,因为个人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加之还有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力保障。
成志芳告诉笔者,自己接诊的患者特征很明显,“集中在"一老一少"”。成志芳说,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赚钱,村里剩下很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服务好这部分人群成为分院医生的主要工作。
有“波澜不惊”也有“跌宕起伏”
山塘医院面向的患者人群相对简单,日常开展的也多是慢性病治疗等常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但这并不意味着能有丝毫懈怠。
曾经有一名30岁的男性被蜜蜂蜇了,其是过敏体质,很快出现超敏反应。这名男子就医意识强,第一时间来到医院找到成志芳。
“来的时候意识还非常清醒,我们迅速做好抢救准备,及时用药,并马上转送到市医疗集团总院。”成志芳介绍,由于介入和转诊及时,病人最终平安无事。“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再晚个10分钟左右,可能病人就无法挽救回来。”
前不久,一名70多高龄的阿婆因胸闷、气促来到医院就诊。成志芳发现病人心电图数据异常,马上联系市医疗集团总院寻求远程会诊,快速确认患者患有快速型心房颤动合并心肌缺血。由于确诊及时,阿婆得以迅速转诊到总院行介入手术,最终手术非常成功,目前阿婆已经出院。
“阿婆出院后,还特意找到我表示感谢。”成志芳说,在村里工作,面对的都是乡亲,长久下来,走在路上都会有很多人亲切地打招呼,而这也成为自己难以割舍的情怀。
“村医比较辛苦,有不少人转行了,我以前也曾想过要不要离开,但就是觉得这份医患之间的别样感情让人倍觉温暖,所以坚持到现在。”成志芳说,她只想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无愧于医生这份职业,无愧于乡亲的信任。
新闻推荐
为切实做好2020年高考考试期间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保障考试顺利进行和考生出行交通安全,连州公安交警大队提前部署,对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