竻围村面貌大大改善。
傍晚时分,漫步在石牯塘镇长江村竻围村小组,放眼望去,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洋房、繁花满园的人民广场、欢乐嬉戏的孩童、三三两两围坐一起话着家常的村民,一幅和谐的乡村画卷令人心生向往。
美丽的背后,是竻围村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清理了村里的杂物、生活垃圾,拆除、改造了公共厕所,拆除了老旧空心房;建设了公共文化室,搭建了乡村大舞台,配备了儿童游乐设施,在广场种满鲜花……”竻围村村小组长巫就声掰着手指介绍说,从偏僻落后的村子,到环境宜居、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竻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新农村建设既要“颜值”也要“内涵”
竻围村小组位于石牯塘镇长江村委,有村民69户,388人。多年前的竻围村垃圾、草垛、粪堆随处可见,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2015年1月18日,巫就声牵头召开村民家长会,号召响应国家政策,拆旧建新,进行新农村建设,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同年5月中旬,新村开始动工。
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深入推进,一条条道路将村村相连、一个个小院井然有序、一盏盏路灯照亮村庄,村里还修了2条绕村的人工河,水源从锦潭水库引下来,清澈的流水既满足了村民种植作物的需要,炎热的夏季也吸引了诸多外地人到村中玩水嬉戏。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改变村容村貌,更要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到既看得见颜值,又有丰富的内涵。“自从开始新农村建设后,竻围村的村容村貌变美观了,但村民们在农忙之余,却没有合适的场所开展文娱活动,大多村民是打麻将消磨时间。”长江村党支部书记何润琪说,该村委计划建设文化室和文化广场。经多次召开竻围户代表会议商讨,借助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惠农政策,村民自筹资金加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最终解决了资金缺口。在2018冬至2019年,投入125万元建成了文化广场、文化室、乡村大舞台。
以淮山种植为重点走农旅结合发展之路
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竻围村在石牯塘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对村中土地进行了整合,通过土地互换、“小块并大块、多块变一块”等方式,使村民手中分散、零星的耕地集中处理,解决村中土地细碎化问题,实现土地规模化、连片化耕作,提高村民的种植生产能力。
巫就声说,根据上级发展特色田园乡村的思路,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竻围村决定因地制宜种植淮山。向村民租赁田地,以竻围村的名义,请专人管理,现在竻围村淮山种植面积有54亩,年产量216000斤左右,通过政策鼓励,企业扶持,一亩淮山年产值达1万—1.2万元。
为传承风土人情,体现村庄特色,竻围村内还建有一个名为“农耕长廊”的文艺长廊建筑,里面干净、整齐地摆放着被时代淘汰掉的纯手工耕作工具。巫就声说:“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变好了,年轻人大多到城里赚钱,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和内涵正在淡化与模糊,建设这样一个长廊,希望唤醒人们对农业农村的重视,也可以为村里发展农旅产业打下基础。”
下一步,竻围村将围绕产业兴旺,以淮山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打造有产业、有特色的新农村,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助农增收再添亮点。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焦莹
通讯员蓝文星陈冬梅
新闻推荐
英德积庆里仙湖旅游区。资料图片南方日报讯(记者/邓文燕通讯员/黄敏华)8月14日晚,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广州市西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