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支代表队都投入地演绎着家乡的特色。本报记者 余兆宇 王云 摄本报讯(记者 王欣琳 见习生 陆倩柔 见习记者 陈家浩)11月24日,第十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的“重头戏”之一——第十五届“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初评活动在中山小榄菊花园举行。初选分为民间广场歌舞与民歌两大类。当天,数十支极具民族风情的广场舞和民歌队伍依次亮相舞台,现场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民间艺术的花朵在此精彩绽放。
伴着喜庆的鼓乐,辽宁海城市民间高跷秧歌艺术团舞蹈《最炫中国东北风》的高跷队员们在热烈的欢呼声中灵动登场。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海城高跷秧歌是东北民间艺术的招牌之一,被誉为“踩在木棍上的东方芭蕾”。舞台上,手执彩扇、头戴花环的队员们踩着高跷步伐轻盈,随音乐变换队形,动作活泼步伐却平稳,不断展示着“孔雀开屏”“飞人”等高难度跷功绝活,展现出热闹欢腾的景象。
与东北热情豪迈的风格截然不同的是福建畲族舞蹈《凤舞畲山》。舞者们随着柔美的旋律踏着整齐步伐登台,一幅畲族妇女辛勤劳作的美好图景徐徐展开。舞蹈还原了在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来临之际,畲族妇女身穿华丽凤凰装,一起劳作的生活场景,歌颂了生产劳动之美。据舞蹈团领队辛欣介绍,这支舞蹈从“三月三”节日歌会中汲取创作灵感,将畲族特有的手势动作也融入其中,彰显福建地区少数民族风情。
高亢的起音,绵长的抒叹,一曲《莳秧歌》如涓涓流水般清透婉转,缓缓流入观众耳中。歌曲以吴地方言为基础,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非遗旋律“莳秧歌”的基本音乐为元素创作,描绘了一幅男女老少从早晨到傍晚一直在田间劳作,把“莳秧”当作一种游戏,享受劳动的画面。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极具生活气息的同时,又兼具时代感,表现了江南百姓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同于清脆悠远的南方曲调,哈萨克族民歌《牧羊马》浑厚深沉,展现了民族豪迈磅礴的气概,表现了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将牧羊马视为最忠诚的朋友,同时也歌颂了青年们对爱情的渴求。这首《牧羊马》以哈萨克民族流传下来的民歌为基础,后经民歌传承人和非遗传承人的重新创编,加入了民族乐器和多声部人声,赋予传统民歌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观众席中的陈卓听得如痴如醉,他感叹道,音乐打破了地域阻隔,蕴含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今天在各具特色的旋律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在现场,每个歌舞节目都带给大众不同的视听享受,让大家领略到中国民间艺术的多彩绚烂。据了解,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与电影“百花奖”、书法“兰亭奖”、戏曲“梅花奖”、音乐“金钟奖”等同属中国文艺的最高奖项。此次,来自全国25个省(市)、多个民族的高水平民间文艺队伍,共同角逐本届“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初评,共同为大众呈现一场高水平的民间文艺盛宴。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彭博段灿)9月5-6日,2020年南粤古驿道“Hello5G杯”定向大赛第三站在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举行。这是该项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