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清城际是广清一体化的标志性工程。随着11月30日,广清城际花都站至清城站段正式开通运营,广清两地市民进一步享受到广清一体化发展红利。作为珠三角城际铁路网的重要工程项目之一,未来广清城际将构建“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运营模式,实现城际轨道交通公交化,出行更加便利。
广清城际的开通拉近了广州和清远的距离,但是机中有危。纵观各地轨道交通发展史,遭遇“虹吸效应”便是面临的最大挑战——清远企业、人才资源等,是否会因为便利轨道交通向外流出,被大城市广州“吸走”?清远要如何应对?
“虹吸效应既存在于广州对清远,也存在于清远对广州,前者表现在清远产业工人进城更方便,后者表现在广州资源下乡更便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力日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虹吸效应客观存在,不单单是轨道交通建起来才产生,但如何让这个过程中的不正常流动逐渐恢复正常,是出给施政者的一道考题。
城际开通
是“狼来了”还是“香饽饽”?
“城轨开通了,来回体验一下还不错。”12月6日傍晚,郑保军参加完2020广东省第六届自行车绿道联赛清远站的赛事后,从清城站出发,乘坐广清城际回到白云机场北站,再转地铁回到住所。作为一名在广州工作生活的清远人,城际铁路让他多了一条回家的重要方式。
运营方资料显示,广清城际全程38.2公里,共设6个车站。广州东环城际全程22.6公里,共设4个车站。其中,清城站至花都站大站停单程旅行时间约16分钟,站站停旅行时间约33分钟;花都站至白云机场北站大站停单程旅行时间约14分钟,站站停旅行时间约21分钟。
作为备受两地市民关注的轨道交通工程,上述两条线路建设时的一举一动都牵动人心,11月30日开通首日客流量即突破1万人次,在两地市民的社交媒体频频“刷屏”,并一度“登顶”某平台同城热搜榜,显现出较强的关注度。
连日来,不少市民仍在对广清城际进行“打卡”。记者梳理发现,众多乘客、网民,对于广清城际赞叹有加。“我今天是专门来体验的,刷羊城通就可以进站,广清城际速度很快,车厢也舒适。”许女士搭乘从花都站始发的列车回到清远之后评价说。不少乘客也表示,城际列车间距宽敞、行车平稳、环境舒适。
虽然“好评不断”,但是也不乏关于城际铁路票价贵、抵达终点站距离广州市中心太远、从居住地去往城际站点的接驳时间太长等声音。家住清城区东城街道的冯女士,搭乘广清城际从清城站出发,到达白云机场北站转乘3号线到达嘉禾望岗,再搭乘2号线到达江南西,与在江南新地的好友相聚,不禁直呼整个行程“太难了”。
“清城站到花都站21元,到白云机场北站34元,要用来作日常公交化、地铁化出行,成本太高了。”网友“青柠”直言不讳,从清远新城站搭乘大巴到广州花都站也只是23元。
交通出行行不行,群众的体验感立竿见影。为进一步破解“出行难”,清远市交通运输部门对市区公交线路开始调整,优化或新增101、223、235等公交线路,加强与广清城际站点的接驳。
城际出行虽还存在个别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丁力认为,广清城际开通对清远而言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工人,广清产业园等园区的产业工人进广州旅游消费更方便了,这也是城轨建设很重要的一个初衷。”另一方面,从广州市“下乡”抵达广清产业园等地区提供服务,也更方便了,“这两个都是比较看得到摸得到的方面。”
双城竞合
是集聚效应还是虹吸效应?
轨道交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广清城际交通连接的广清两市为例,两地均已开展紧锣密鼓的谋划。
为促进轨道交通产业形成集聚效应,成为广州支柱产业之一,广州市于2019年发布的《广州市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全市轨道交通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力争2023年实现产值1800亿元。这意味着广州又将产生一个新的千亿产业。
而清远也将交通作为城市发展命脉,在2018年召开的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就提出,要全力构建现代化大交通格局,重点打造“三铁一通一航”交通网,“三铁”是指南部地区通地铁、北部地区通高铁、中心城区通城铁,“一通”是指通用机场,“一航”是指北江航道,以全面对接广州交通路网。
交通线,也是发展资源流动的生命线。清远多条轨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固然给清远带来发展红利,但资源流动成为可能,也会带来诸多挑战。最大的挑战便是,通过轨道交通,资源是会在清远聚集,还是会被广州“虹吸”?
在丁力看来,虹吸效应客观存在,清远和广州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导致众多本地人才外流广州或其他城市。
“不过这种情况也在逐步改变,清远也在聚集广州的资源。”丁力表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清远的房价、生活成本对于广州更低,交通方便了,人才从广州到清远定居也方便了。“不过,要让双城之间一些资源流动的不正常现象恢复正常,政府还需要大力推动,尽可能让两地的公共服务差距缩小,形成真正的均等化。”他说。
近年来,清远以广清一体化为着力点,大力推动入珠融湾,对标粤港澳大湾区服务标准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广清之间共建共享,全面提升优化营商环境,提出让企业享受“清远成本,广州服务”,清远成为承接广州产业资源外溢的热门选择。
“搬来清远十余年,我们公司的产值从三个亿增长到了现在十几个亿,也见证了清远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回顾刚到清远之初,广东聚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正高感慨不已。他说,刚到清远之初,道路破烂泥泞、交通不便,与广州相比还存不少不足,但现在问题得到了解决。
错位互补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能否反转虹吸?
虹吸效应的两端,双方既有资源的竞争,但更能实现互补,携手共进。
2010年,作为国内首条跨越两个城市的城际轨道,广佛地铁首通段正式开通,开启了佛山地铁时代。但有研究发现,经过多年发展,沿线发展不尽相同。
如商业发达的禅城朝安地铁站、同济路地铁站周边,除了在早期享受到地铁带来的地产红利,之后几年地铁经济效应并未凸显。反观南海千灯湖板块,从单一的市政公园逐渐演变成金融等现代都市型产业集群,实现广佛高端人才、优质资本集聚。
从实践来看,同在一个轨道经济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位互补胜过大包大揽的“单打独斗”。而这正是清远正在进行的努力。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认为,广清城际开通的最明显变化,即清远正在从广州“后花园”变为“广州北”。
实际上,从广清两市联合印发的《高质量推进广清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以及《深化广清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文件,都明确提出,“把清远作为广州的一部分”“将清远当成"广州北"来规划建设”,来统筹考虑产业、交通、生活等要素,形成更紧密的广清一体化格局。
在产业上,广清双城联动愈加良性。围绕“湾区所向,广州所需,清远所能”,清远大力实施“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总装、清远配套”“广州研发、清远制造”合作模式,共同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全产业链集群。
如随着广清城际等线路开通运营,广州花都区的空铁联运优势进一步加强。花都区已规划布局中轴线中央商务组团、北站商务枢纽组团、花都湖智能电子科创组团、临空总部商务组团等多个功能互补组团,持续提升国际空铁枢纽能级,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而清远清城区也规划了面积37平方公里的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规划新建铁路货运站,引入揭梧铁路、广州地铁18号线延长线、广清城际联络线等轨道交通,打造联动国内国际的湾区流通枢纽,与广州发展轨道经济、枢纽经济形成良性联动。
作为距离广州最近、发展空间最大、生态条件最好的粤东西北城市,清远立足“一区”定位,做足绿色生态文章,与产业高度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形成良好互补协同。清远通过发挥生态优势,依托和打通大湾区大市场,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绿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后花园”“康养地”。
“清远毗邻广州、发展空间、生态条件,这些都是客观条件,未来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打造"产业最强"这块招才留才的"金磁石"。”丁力建议,下一步清远还要全力把产业做好,包括发展现代农业、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等。
■声音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力:
清远要做到“四个最”
“为什么会形成虹吸效应,归根结底还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丁力说,在人才资源这方面来看,清远对比广州,从医疗、教育、服务等各方面还有差距,因此长期存在清远人在广州工作生活;或者广州人在清远买房,在广州工作等流动情况。
他认为,广清两地相互之间的资源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正常的。如因为广州教育条件、医疗条件好,人才会趋向于在广州购房,以享受这些资源。但广州房价高,清远房价低,随着交通条件改善,过来清远定居的广州人也会更多。政府部门需要尽可能让两地的公共服务差距缩小,形成真正的均等化。
清远近年来提出享受“清远成本,广州服务”,丁力表示,想法很好,但还需进一步加大步伐对标广州的服务。清远是粤东西北城市中距离广州最近、发展空间最大、生态条件最好的地级市,他认为清远生态环境的“底子”好,这“三个最”符合实际。
“但是,这三个最都是属于客观条件,清远还要加大主观能动性,打造第四个最——产业最强。”他说,做到这“四个最”,清远的形象才能更加“高大上”,下一步清远还要全力把产业做好,包括发展现代农业、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等,清远应该有能力也有条件,在北部山区做到最好。
南方日报记者陈国飞策划/统筹:张锦标魏金锋
新闻推荐
清远北部万科城社区欢乐跑文/图羊城晚报记者符畅停靠站:清远北部万科城随着疫情防护常态化,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