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博士唐明哲为患者诊脉。(通讯员清医宣摄)随着冷空气的到来,此前迟迟不肯入冬的广东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寒冷,气温骤降,很多小朋友抵抗力差,容易咳嗽、感冒、发烧。此时,很多家长尤其是新手妈妈会不知所措,碰到孩子发烧,或是急忙赶去医院,或是在家中盲目处理。
清远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博士唐明哲提醒说,在中医看来,孩子发烧的类型有很多种,不能一概而论。中医治疗发烧讲究辨证分型,辨证对了,效果才会好。
小儿发烧常见三种类型
小儿的肌体,无论是形态结构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在不断且迅速地发育成长。如同刚出头的小苗,非常“娇嫩”,一有风吹草动,便很容易伤到脏腑。
中医认为,所谓发烧,多数是因为有邪气侵袭人体,现代医学所说的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都属于邪气。于是人体的正气与邪气抗争,在体表打得热火朝天,具体就表现为发烧。
发烧因肌体“正邪相争”所致,而邪气又分风邪、寒邪、风寒之邪、热邪、湿热之邪等。
唐明哲介绍,风寒发烧、风热发烧、积食发烧是小儿较常见的三种类型。
有风寒入侵,同时正气不足,这两种情况结合在一起,便会导致风寒发烧。风寒邪气不外乎伤风、受寒,那么,是什么导致“纯阳之体”的小儿正气变虚呢?
唐明哲介绍,导致正气变虚的情况有几种。一是,小儿玩得“太疯”或作业太多,容易过度劳累,“就像成人一样,工作太累、压力太大,正气相对不足,邪气容易入侵”。二是起居无常,小儿节假日贪玩、晚睡也可能导致正气变虚,“和成年人总是熬夜,白天也会疲惫不堪一个道理。”
此外,如果小儿饮食不节制,身体的正气被分散精力,去消耗食物,那么肌表的正气就会相对不足,一旦遇到风寒邪气,容易引起风寒发烧。
“风热发烧的原因基本上与风寒发烧类似。”唐明哲解释,小儿正气虚的同时感受到了风热邪气。除此之外一种临床常见的现象,是小儿在受到了风寒邪气后,由于体质偏热,阳气旺盛,导致风寒发烧逐渐变为风热发烧。
至于积食引起的发烧,唐明哲以最近接诊的一个小儿为例。小朋友连续咳嗽一个多月,吃药效果不好。唐明哲问诊时得知,家中老人每天都会给小朋友加一个鸡腿。
“一些家长尤其是老人,担心小孩营养不良、不长个,然后就不停地喂食。”唐明哲提醒说,小儿自己还不懂饥饱,往往家长喂多少就吃多少,所以很容易出现积食。脾胃是用来消化食物的,一旦进去的食物超过了脾胃的消化能力,就会导致小儿消化不良,给了风寒、风热等邪气可乘之机。
中医认为:发烧后禁吃生冷寒凉食物
唐明哲提醒,如果小儿发烧体温不超过38.5℃,精神状态良好,家长不用过于担心,也不必急于用药,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措施,但千万不要“捂”到小儿,让小儿身体保持温暖的同时,也能够散热。降温不是在治病,只是让小儿更舒服一些。大多数情况下,小儿没有明显不舒服前,可以不作降温处理。
另外,发烧后禁吃生冷寒凉饮食。中医认为凉性的食物,即使是加热后再吃,也只是温度上的改变,不会改变其性质。
唐明哲认为,粘性、肉类、面食等难以消化的食物也要忌食,如糯米、汤圆、巧克力、果冻等,发烧时吃这些食物,容易分散驱散邪气的正气,不利于邪气的排出。
如何辨证分型?
风寒发烧:一看鼻涕和痰,鼻涕是清鼻涕,痰是白色清稀的;二看舌,舌淡红色,舌苔薄白;三看汗,不出汗。
风热发烧:流黄鼻涕,黄色粘痰;舌质偏红,舌苔是黄苔或者淡黄苔;咽喉、扁桃体发红,甚至肿痛;身体微有汗。
积食发烧:肚子胀且不想吃东西;舌质红,苔黄,或者是苔厚;有口臭;大便不调———便秘、腹泻,或者是大便或时而硬时而稀,甚至会伴有酸臭味儿,大便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睡眠不好。
中医食疗小方
风寒发烧:葱白3厘米长1段,留根须,苏叶1片,生姜2片(1元硬币大小),珠江面少许,吃面喝汤,避风寒。
风热发烧:菊花5克,薄荷5克,淡豆豉6克,煮水饮。
积食发烧:山楂10克,陈皮10克,大麦芽10克,煮水饮。
采写:记者毛远策通讯员彭可明
新闻推荐
■凤鸣路(走过,路过,不放过)部分心存侥幸的车主长舒一口气,2020年最后一次全市最严交通安全整治终于结束了。不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