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广场上摆满了鲜花。
■5月23日,社会各界人士手捧鲜花,冒雨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悼念袁隆平。
民众雨中悼别袁隆平
5月23日,湖南长沙,乌云笼罩,细雨凄凄,整座城市都弥漫着哀伤的情绪。袁隆平院士离开的第二天,市民冒着小雨,自发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从早到晚,前往悼念的人络绎不绝,排起长龙。人们礼献鲜花,用最真挚的情感悼别袁隆平,寄托无尽哀思。
人流络绎细雨中悼念队伍长又长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来,举国悲痛。23日,细雨凄凄,人们自发赶往长沙市雨花区明阳山殡仪馆,追思缅怀袁隆平院士,向他道一声谢谢,感谢他“用一稻济世,使万家粮足”。
下午2时许,绵绵细雨下,新快报记者到达距明阳山殡仪馆两公里处的侯照路路段,道路已十分拥堵,手机导航地图将该路段标记为深红色。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人流络绎不绝:人群中有各年龄段的面孔,年迈的老人,朝气的学生,还有稚幼的孩子。仔细听人群中的交谈声,有长沙本地口音,有一口地道的川腔,还有其他的方言……
今日,无论年长老幼,无论来自何方,人们都自发地做着同一件事,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手捧鲜花,前往明阳山殡仪馆,悼念刚刚离我们而去的袁隆平院士。
鲜花纸条寄哀思
国士无双泽万方
下午3时,雨势渐大,前来缅怀袁隆平院士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在前往殡仪馆明阳厅的几百米道路上,人们打着伞排成长龙缓缓向前,人流量虽大,但秩序井然。
步入明阳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挽联,写着“名垂青史恩泽长存,功著神州音容宛在”。步入厅内,巨幅袁隆平的遗照被鲜花环绕,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袁隆平同志。”据了解,这张照片拍摄于1995年,为袁隆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所拍,这年袁老65岁。照片里,袁隆平面带微笑,目光坚毅有神。
人们有序排队步入厅内,瞻仰袁隆平像,鞠躬悼念,与袁老告别;在厅外,用于悼念的鲜花摆满走廊,长达十余米,最高处达两米多。“袁爷爷,一路走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国士无双,一路走好”“谢谢您袁爷爷,我会好好吃饭,绝不浪费粮食”“四海无饥饿,袁公泽万方”……人们在纸条上写下最真挚的话语,表达对袁隆平的不舍深情。
乡亲们说
“村里老人对袁老感情很深,我代他们送送袁老”
袁隆平一生的心血,都糅进了“杂交水稻”的芳香。家住张家界的陈先生今天一大早起来,坐了五个多小时的车来到长沙,特地捧着一束稻穗向这位杰出的科学家表达崇高的敬意。“村里好多老人让我做个代表赶过来,送送袁老。”陈先生说,村里的老人对袁隆平的感情很深,是袁隆平让大家吃饱饭,自己深有体会。
“上世纪80年代,我家里都吃不起大米,一碗饭里一半是米,一半是玉米和红薯。就更不用说70年代了,肯定是吃不饱饭的。”陈先生说,究其原因,还是水稻的亩产太低,“那时候家里种的都是马稻(当地俗称),亩产量只有300多斤,亩产量太低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陈先生的老家种起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产量大幅提升。“种植杂交水稻后,一亩田的产量提升到1000多斤。以前,一家人种几亩田都吃不饱,现在种一亩田一年都吃不完。”提起袁隆平,陈先生眼里满是感激。
学生们说
“本想来长沙看看他,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袁爷爷,一路走好!国人永远铭记您。”“袁隆平爷爷,谢谢您!我们现在过得很好。”穿着素色黑衣,手捧黄色菊花,来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龚同学,与三位同学一起坐了3个多小时的车,来明阳山殡仪馆悼别袁隆平。手捧的鲜花中,夹着两张白色纸条,上面述说着她们对袁爷爷的思念。
在龚同学眼中,袁隆平是一位既令人敬佩的国之功勋,又是一位令自己倍感亲切的爷爷。“敬佩是因为袁爷爷不但帮助中国人吃饱了饭,也帮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吃饱饭。”龚同学说,“亲切是因为袁爷爷曾经在安江农校工作生活,离我的家乡怀化市非常近。”安江农校,是袁隆平院士研究出杂交水稻的地方,也是他工作和生活了37年的“第二故乡”。
前两年,龚同学参加创新创业比赛,遇到了一个学姐,听她讲述了袁隆平的故事,并在她朋友圈看到了袁爷爷的照片,这仿佛拉近了她与袁隆平的距离。“本想有机会一定要来长沙看看他,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真的非常突然。”说到此处,她的声音更为低沉了。
●特写
司机组队免费接送悼念群众
“很多人都是专程从外地赶来的”
下午5时,结束悼念的群众陆续返程,附近的公交站前站满了人。家住长沙本地的滴滴司机刘先生与几十位同行一起,免费接送群众往返长沙南站和明阳山。“袁隆平在长沙生活了很多年,为我们解决了最大的问题——吃饭。他的成就太大了,所以今天才有这么多人来看他。”刘先生说。
刘先生告诉记者说:“今天来来回回跑了很多趟,发现有很多人都是专程从外地赶来悼念袁隆平的。其中有位老人70多岁了,在女儿的陪同下从湖北赶来,只为送袁隆平最后一程。”
■采写:新快报特派长沙记者黄闻禹
■摄影:新快报特派长沙记者孙毅
新闻推荐
阳山县太平镇50兆瓦农业光伏电站。通讯员供图南方日报讯(记者/段灿通讯员/张丽思梁永鑫陈秀妍)吹响乡村治理“进行曲”,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