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前往明阳山殡仪馆送别袁隆平。新华社发
■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刘良龙 李竹
5月24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前,哀悼队伍绵延达两公里。上午10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根据袁老家属意愿,殡仪馆正厅暂不接待群众悼念,但专门设置了群众悼念厅供市民前来献花,追思缅怀。
吊唁队伍绵延两公里
9点整,记者到达长沙南站,这里与袁隆平院士的悼念现场相距5公里,已经可以看到很多人手捧鲜花。“你现在看到的人和车,基本上都是前往殡仪馆方向。”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自5月23日以来,前往明阳山悼念袁隆平的市民越来越多,长沙当地警方派出大量警力以维持现场秩序。记者在离明阳山殡仪馆约两公里处即需要下车,加入络绎不绝的吊唁人流中。
约两公里的路程,记者大概走了1小时左右。在井然有序的排队过程中,有一家老少手挽手排队悼念的家庭,有手里拿着花束背上还背着孩子的孕妇……一双双不舍的眼神构成了当日真情的长沙。
前来悼念的人除了长沙市民之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一位在现场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表示,因送别者人太多了,殡仪馆周围近一公里范围内手机信号都不太好。
1小时后,记者来到悼念厅,送别者留下的鲜花差不多和人一样高了。
长长的人流慢慢上前,鞠躬,绕到厅外的草坪将鲜花轻轻地放下,然后默默离开,许多人暗自抹泪。
排队的队伍绵长,但现场秩序有条不紊,似乎所有人都希望走得慢一点,再陪袁隆平院士久一点。在摆满花束的草坪上,记者看到一条小朋友的留言:“袁爷爷一路走好,我们会好好吃饭的!也会好好学习的!像您一样,长大为国家作贡献。”
“他是人民的科学家”
在排队行进的过程中,一位女士抱着稻穗花束站在路旁默默擦眼泪,她慢慢从包里拿出一张与袁隆平院士的合照,动情地对记者说:“袁隆平是我的恩人。”
她告诉记者,自己叫申满秀,是中方县申太葡萄酒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出生在40年代的她太懂得饥饿的苦,“在我20岁的时候就听说了袁隆平,那时,他在安江农校研究杂交水稻,他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直到2013年,我真正见到袁隆平后发现,他原来这么平易近人。”
在申满秀眼里,那次见面的袁隆平就是一个可以和自己唠家常的“邻居”。短暂的见面却深深地激励了申满秀。2020年,她带头研制的刺葡萄酒、研究的葡萄籽油的制备方法获得了专利认证。“袁老最让我敬佩的,就是他心系人民。在我心目中,他是真正的人民科学家。”
在场悼念的人们,每个年龄段都有。“我虽然没有经历过"饥荒",但在上一辈的耳濡目染下,我知道饥饿的感觉。”张美霞搀扶着自己65岁的妈妈,缓缓放下手中的鲜花并深深地鞠了一躬,“妈妈3个月前脚骨折了,走路不便,但是因为太感谢袁隆平院士了,所以还是要求我带着她一块过来。”
“袁隆平在研究水稻方面成就非常了不起,他的离去,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损失,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损失。”今年已经78岁的谢孟林耳朵有点听不清了,但说起袁隆平的时候却掷地有声。这位来自湖南湘乡纺织厂的退休员工,看到这么多年轻人都来悼念袁隆平,感到非常欣慰,“年轻人敬仰科学家,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
一些未能到现场悼念的朋友,就在网上下单购买鲜花,让长沙本地的商户代为送到殡仪馆。有的网友还通过官方平台线上吊唁,寄托哀思。记者注意到,在新湖南客户端开设的“袁隆平同志网络吊唁厅”,截至23时50分,已经有12832133位缅怀者为袁隆平献花致祭。
(深圳特区报长沙5月24日电)
新闻推荐
我市多部门联动全力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