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总统哈莉玛宣布了一则消息。
为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周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近期正式推出20元纪念钞。哈莉玛表示,推出小面额纪念钞是希望能让更多新加坡人共同拥有新钞票,让开埠200周年的纪念更具意义
小小一张纪念钞,包含的内涵却非常丰富。正面印有新加坡首任总统尤索夫伊萨的肖像,肖像旁是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钞票背面则向八位曾对新加坡社会做出显著贡献的代表人物致敬。
纪念钞设计者表示,这是首次有八名已故社会杰出人士一起出现在新加坡钞票上,这八位先贤过去200年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各自为现代新加坡奠下根基。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有三位华人面孔。他们是为推动新加坡华文教育不遗余力的华教先驱陈嘉庚、被誉为新加坡特蕾莎修女的许哲以及新加坡杰出女教育家王惠卿。
陈嘉庚: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在闽南的小渔村,而后创业于东南亚成为“橡胶大王”。
陈嘉庚一生传奇,奉行“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的理念,在各地创办和资助学校达118所。
1911年,陈嘉庚先后在故乡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福建省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
在如今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陈嘉庚被师生尊称为“校主”。嘉庚学子遍天下。
1955年,陈嘉庚设立“新加坡、香港基金”,将他在新加坡的资产全部增添为教育基金,指定为集美学校经费。当他1958年患病住院时,立遗嘱将他余款、利息及今后捐款的各项收入,都作为集美学校教育基金。
陈嘉庚逝世后,其国内334万元人民币的存款,均由政府用于教育与公益事业,他的后代未取分文。
陈嘉庚也不遗余力支援中国抗战事业。抗战爆发后,陈嘉庚被公推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东南亚华侨在他的号召下,为抗战出钱出力。
1939年至1942年间,3200多名华人子弟受陈嘉庚感召,放弃了优越生活,从东南亚各国回到中国,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所急需的战略物资,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现而今,陈嘉庚精神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以他名字命名的嘉庚星、嘉庚水母、嘉庚路、“嘉庚号”科考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嘉庚楼……无不折射出世人对他的景仰与怀念。
许哲:
被誉为新加坡的“特蕾莎修女”
许哲于1898年出生于中国汕头。在漫长的人生中,她曾在中国香港、英国、南美洲生活与工作,在国际义工组织担任护士。
她于1963年来到新加坡,两年后她设立了专为老弱和孤苦病人而设的福利养老院,义务收容了当地250位贫病老人。
“我小时候在汕头的家乡,透过家里的窗户,看到外面许多的乞丐。一些人残废了不能走路,另一些人坐在街上哭喊着求助。我的心在哭泣。我说人不该这样活着,我告诉自己长大后有钱了我要给这些穷人。”
在志愿者的协助下,许哲还成立了“心连心”服务组织,给生病的老人分发食物和钱。83岁时,许哲卸下养老院的工作后,私下负担起照顾27名老人的责任。
许哲还时常收集旧衣服,分送给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印度的穷人。在105岁高龄时,她还千里迢迢到柬埔寨山区,把粮食和日用品分发给那里的村民。
她认为,助人不应分种族、国家和宗教,大家应视人如己、视天下如一家。“我视每一个人为我的兄弟姐妹。人类就像一个大家庭。我只是尽自己的力量去照顾需要我照顾的人。”许哲说,“当然,我没有权力要求他人也那么做,我只能身体力行。这种事,须发自内心才行。”
王惠卿:
极具开拓精神的女教育家
王惠卿于1918年出生于新加坡,父母为中国福州人。她被广泛认为是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新加坡教育家、教师培训学院的第一位女校长、教育学院(现为新加坡国家教育学院)的创始主任。
王惠卿曾获得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奖学金及教育博士学位。1963年在吉隆坡新成立的姐妹校区开设教育学院。1969年回到新加坡,并加入教育部担任研究主任。1973年成立教育学院,并被任命为首任主任。
教育学院的建立显著改善了教师教育,王惠卿重新组织了教师培训课程,并采用了多学科的方法进行教师培训,建立教师的专业能力,助力学生的个人成长。
(侨 文)
新闻推荐
未审批“肉毒杆菌内毒素”被截获 海关提醒市民,购买前应先办理相关手续
本报讯(记者康洁、通讯员蔡雪丽、陈锐强、李杰)近日,汕头海关所属潮汕机场海关在邮递渠道从来自法国的一邮件中截获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