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栏目通过采访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发展保驾护航、为汕头公安事业奉献青春的老民警,聆听他们的往昔岁月,传承他们的优良传统,追寻汕头公安与新中国70周年风雨同行的故事,并从本期起陆续推出,敬请读者垂注。
从“四永一升平”,到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再到而今的高速路、高架桥、大桥、隧道构成立体交通;从哨子加指挥棒,到信号灯电子眼,再到而今的大数据、物联网、智慧交通工程;从人车混行,到石墩子隔离栏,再到整齐美观的指示牌、各类新型交通安全设施……“作为最资深的汕头交警大队长之一,74岁的郑合记见证着汕头交通的日新月异,也亲历着汕头交警的发展变化。
入警:朴实勤劳的小年轻
“那是1968年5月,我从部队来到当时的汕头公安三科交通队,成了一名交警,交通队一共只有八九个人,管理着包括了外马路、中山路、民族路、西堤轮渡码头、四永一升平等在内的汕头老城区域的交通业务。”虽然时隔50年,回忆起刚入警的情景,郑老依然历历在目。“大家都说交警是苦差事,任务重、风吹日晒。但是我心里却挺兴奋,能够为老百姓的出行秩序和出行安全做一些自己的贡献,感觉很有意义也很光荣。”带着一颗朴实的初心和一腔年轻的热情,郑合记走上了交警的岗位。
严寒酷暑、风雨无阻,一身黝黑成了烙印在郑合记身上的铠甲。“工作量确实很大,每天从早上7时到晚上8、9时,经常是十几小时连轴转,但大家从没有怨言。”郑合记道。很快,这个踏实勤快的小年轻成了交通队里的骨干。
90年代,随着特区建设如火如荼,现代化的楼宇拔地而起,工厂公司灯火通明、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摩托车与小汽车成为主流。与此同时,汕头公安也发生了体制改革,郑合记先后历任三科副科长兼交通队长、交通大队副大队长、金园交警大队大队长、龙湖交警大队大队长,每个交通大队都有了几十、上百人的规模。在此期间,他依然保持着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在汕头首创组织学生上路开展实践活动的校警合作模式,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交通手势与交通安全知识培训,并上路辅助指挥疏导交通;推行了“牵绳禁闯红灯”、“交通违章人员参加半小时交通执勤”、以及广泛发动热心群众义务参加“交通纠察队”等创新措施,将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将群众力量与警力相结合。
退休:汕头交通的热心人
迈进21世纪,郑合记也在车水马龙间驻守了整整30多年了……2005年,郑合记正式退休,离开了他为之付出了整个青春年华的交警岗位。退休至今14年来,郑老依然十分关注汕头交通管理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他感叹,与以前相比,如今道路交通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汕头当前的交通秩序正在不断改善。
“现在各类交通设施等硬件都比较先进,很大程度提升了执勤效率和规范程度,交警执法也更加规范更加文明了。”郑合记希望,所有交通参与者能够提升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积极参与交通志愿活动,与交警一道携手共建汕头发展、祖国复兴的康庄大道。
本报记者 刘文钊 通讯员 谢璇璇
新闻推荐
汕头海关抢抓“湾+带”重大机遇 服务汕头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8月8日上午,来自香港的惠金桥182轮缓缓靠泊汕头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卸下4个20尺重柜、25个40尺重柜,来自香港地区的冻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