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天气居然一天比一天热,甚至突破39摄氏度,在北回归线经过的潮汕地区,此时仍然属于夏季。呆在空调室内,望着玻璃门外闪亮的阳光,无端地想起童年里的夏日。童年的夏天给我们太多的感受,比如蝉声,如今几乎是听不到的了。我心血来潮,突然想到玩一件有趣的事,于是在手机上打了一行字——“来做个小调查,你们童年的夏日里,来自大自然的什么声音最难忘?”然后随机发给40位微信好友,年龄从40后至80后,坐下来静待佳音。
几秒钟后,手机的“滴滴滴”声此起彼落,答案纷纷涌来,几乎所有被访者都回复了,真叫人兴奋!居然近九成的人首选蝉声,他们的答案写着“蝉”“知了”“韩枯纯”,有人因此大发感慨,有的甚至引用古诗。我稍做统计,答案依次是:蝉声、蛙鸣、鸡啼、鸟叫、雷声、台风呼啸声、海涛声等等,有的朋友特别注明当年的生活环境,所以是什么声音印象最深。一个小调查,唤起大伙儿的深情回忆,这是没有想到的。大家对大自然的声音如此敏感,一种曾经困扰人们的噪音,在它几近消失之后却仍叫人怀念,可见人们心底是渴望贴近大自然的,顺着对蝉鸣的回忆,我穿越到童年的情境里。
那时夏日里的白昼是在声声蝉鸣中度过的,尤其在午后时光里,蝉鸣阵阵袭来,响彻耳畔,在坚定顽强的鸣叫中,夏天是这样的真实,触手可及,蝉鸣使人完全沉浸在夏的氛围里了。我们知道蝉鸣来自何方,来自无处不在的金凤树。作为潮汕的小孩儿,我们把蝉唤作“韩枯纯”而不是“知了”,不过这只是谐音,北方人看到这三个字,会一头雾水。金凤树的树冠火红一片,红灿灿的花朵在上世纪80年代曾被评为汕头的市花,层层叠叠的花朵下面是枝桠和叶子,“韩枯纯”这种小精灵就隐藏在里面,同时还有另一种不鸣叫的金龟子,当然,其他树木也会有它们的身影。上世纪60年代的暑假,捕捉昆虫玩儿是男孩子们爱干的活计,他们兴致勃勃地自制捕虫利器,那种喇叭状的纱网,固定在竹竿上,这是扑蜻蜓的;竹竿头涂一点沥青,是粘知了的,而金龟子,比较愚蠢,在低一点的树上,男孩子们徒手可得。
童年夏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暑假里,男孩有男孩的玩法,女孩有女孩的游戏。天性顽皮的男孩子是一刻都坐不住的,他们连对付暑假作业都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在刚放假时集中几天奋战全部搞定,一种是拖到临开学时日夜死磕交差,为的是有整块时间尽情疯玩。男孩子的疯玩是充满动感的,游泳自不必说,放风筝是每日傍晚的功课,也是最美的老街风景,现在闭上眼睛,都仿佛看见傍晚时分老街上空扑腾翻飞着的造型笨拙的风筝。那时的风筝是自制的,自制一词意义深远,不仅充满乐趣和成就感,还锻炼了动手能力,一生受用。而现在的孩子,什么不是买来的?动手的乐趣和能力无形中被剥夺了。
自制风筝包括其他玩具,使酷热的夏天充满欢乐,曾有几位同龄人,谈起半个世纪前做风筝的恶作剧,立即得意忘形起来,都有过制作玻璃线,把别家孩子的风筝割下来的“不良”记录。男孩整天闹腾,只有看古册和养“沙鳗”才能让他们静下来,拿着家长给的分币,在街头巷尾的古册铺里,可以坐一下午。古册即小人书的魔力可见一斑。而养“沙鳗”几乎是当年所有男孩所喜爱的,因为隐藏着他们好斗的天性。“沙鳗”是一种斗鱼,养它是为了战斗。据说这种六七厘米长学名“三斑鱼”的小鱼喜阴凉不爱亮光,所以当找不到合适角落时,有人竟把养“沙鳗”的玻璃罐放在大床底下。不用担心,床下的红砖地板通常被家中勤劳的妇女擦得铮亮,钻在凉爽的大床下玩“沙鳗”不亦乐乎。他们不时招来小伙伴,举行斗鱼比赛。两条“沙鳗”对峙是最精彩的时刻,考验着耐力和体能,咬上时更是紧张刺激,男孩们欲罢不能。
女孩子暑假里有一项活动和男孩一致,就是迷古册,但古册铺的闷热和汗味让她们望而生畏,故大多租回家慢慢看,我家客厅和阳台之间有很宽的门槛,是看古册的绝佳地带。此外我们玩折纸,做树叶书签,拼七巧板,学绣花勾花剪纸,这些比男孩子玩的稍有技术含量。惭愧的是比较嘴馋,夏日的下午三四点钟,街上传来豆花和草粿的叫卖声,是我们的开心时刻,豆花和草粿,一白一黑,撒上绵白糖或红糖,是夏日潮汕孩子舌尖上的甜蜜记忆。
回想起来,那时的夏天比今天有趣得多,在于家中老人在入夏之前做的那些准备,看似普通家务事,但却包含着对季节来临的仪式感,当外婆取出凉席清洗晾干,给新置的葵扇用布条缝边,整理草帽瓷枕瓷壶之类,我放学回家看到这些,就知夏之将至,心里竟有几分期待,虽然漫长的夏天伴随的是汗流浃背。童年里的夏日趣事多多,其中如何解暑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吃西瓜,那时很多人家里有个“天然冰箱”,我们这栋老房子,一楼后面有个天井,天井里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透凉,到了夏日,便成了降温的法宝。家里买了西瓜,外婆会用网兜把西瓜放到水井里,搁多长时间想不起来了,总之,吃西瓜时,就把它拉上来,这时我们便能享受“冰镇西瓜”了,整个过程既有趣又有美好期待,夏日的味道也越发浓郁起来了。
童年里的夏天一个个地过去了,当年的同龄人都进入中老年,时代也不是那样的时代了,如今再也看不到当巨热时,每到晚上邻居在家门口摆开茶几和竹榻纳凉的景象,夏夜再也听不到来自屋角灶间的灶鸡的鸣唱,白天里大家印象最深的蝉鸣也渐行渐远,然而,没有了蝉声,感觉真不像夏天;听不到蝉声,离大自然愈来愈远。每日里,没有蝉声入耳,似乎觉得缺少点什么。有蝉声时,夏日过得有节奏感,相比之下,今天的夏日什么都有,却很平庸。蝉声远去,成了人们追忆童年夏日的线索,无意中牵动人们的无限怀想。
新闻推荐
打造“1小时黄金时间救治圈” 汕头市7医院加入国家卒中急救地图医院体系
本报讯(记者周敏)近日,汕头市首批7家卒中急救地图医院通过国家脑防委的审核,正式加入国家卒中急救地图医院体系,这也是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