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各器官在退化的同时,心理状态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有时稍微碰上些事情,就总爱胡思乱想,在这种状态下极容易诱发某些精神疾病。由于家人缺少关注,有些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疾病容易被忽视。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中级心理咨询师张金玲表示,老年人要保持心情舒畅,多与人沟通,而家人多给予老年人尊重和关怀,是有效预防精神心理疾病的方法。
老年躁狂:
留意突变大方且爱吹牛“讯号”
临近古稀之年的陈伯(化名)非常顾家,日常生活非常节俭,平时衣着朴素,有时想要花多一分钱,都要思虑许久。可近段时间,家人发现陈伯突然“变了性子”,经常跑到村里帮助邻居街坊。这不刚听村干部说想要在村里建公益书屋,陈伯立马从村外买了上万元的新书籍,用拖拉机载着送到村委会门口。
可是,在跟村干部讨论书屋建设的问题时,陈伯提出许多想法,却很多都无法实现,于是就与村干部发生了争吵。家人也开始发现,陈伯最近的脾气异常暴躁,就像颗火药桶“一点就爆”,经常不听家人劝说,在村里与人发生争执。于是,家人带着陈伯来到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就诊。
在与陈伯家人交流之后,张金玲发现陈伯在就诊前2周已经开始发病。她说,老年躁狂症较常见,但也容易被忽视。躁狂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绪高涨、思维奔逸以及言语动作增多为典型症状。有些老年人平时非常节俭,但一发病就开始出现乱花钱、爱吹牛皮的情况,睡眠需求减少,总觉得自己很忙,没时间睡觉。
老年抑郁:
躯体疾病生活变故都有影响
70多岁的邱伯是位老中医,患有高血压已经有段时间,他平时有坚持遵照医嘱而服药。可是近段时间,邱伯发现自己晚上经常睡不着,血压也不稳定。于是,他根据自身感受调整用药,然而血压还是没有控制好,时不时会出现眩晕的情况,人也变得愈发地担心且多虑。随后,邱伯到大型综合医院进行检查、调理,效果并不明显。经人介绍后,他来到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就诊,被诊断为焦虑症。
张金玲告诉记者,老年人上了年纪,难免会有一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时候病情反复或生活出现变化时,心理调整不好时就容易“有状况”。像邱伯这样的的情况,之所以血压出现波动,在于他在短时间内遭遇老伴离世、儿子离婚的生活变故,他担心如果自己也出现意外,则会给儿子及孙子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
为了照顾家中的孙子,邱伯在治疗前期选择自行在家服药。但开始服用精神类药物几天后觉得没效果,又开始担心起来。大半夜突然感觉到心跳加速,邱伯打电话向张金玲求助,张金玲建议其住院治疗。三周系统规范的治疗后,邱伯病情基本稳定下来,精神面貌也有了极大改善。
老年痴呆:
合并抑郁症状容易被忽视
“人老就糊涂了,啥事都记不清了。”70多岁的罗姨说起自己最近的状态,显得非常无奈。外出忘记带钥匙、做饭忘了关火,这几年家人发现罗姨开始变得容易忘事,有时炒菜时加了两三遍盐,咸得没办法吃。最近一段时间,罗姨出门去超市买东西,有几次竟找不到自己的家。子女发现情况不妙,带着罗姨到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张金玲诊断后,确诊罗姨为老年痴呆症。
失去记忆对人来说是痛苦的。在诊断之后,罗姨也积极地配合治疗。可一段时间后,罗姨却时不时会说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而且睡眠质量也出现问题,家人担心是否病情突然恶化。张金玲了解情况后发现,罗姨除了老年痴呆症之外,合并有抑郁的症状。
“近半数患有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属会错误地认为,老年痴呆症只是自然衰老的结果,而不是一种病。”张金玲告诉记者,老年痴呆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明显减退的综合征,其包括认知功能损害、精神行为问题、日常生活能力损害(失能)。根据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管性因素与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血管性因素可以促进脑组织的变形,影响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和发展。
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转变是一种必然,闲散在家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有些老人即使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也会因子女的不关心、不沟通感到寂寞孤独,会出现悲观失望、情绪抑郁。张金玲表示,部分老年人会因丧偶等形成角色压力,影响身心健康。空巢老人因为子女成家立业等原因而单独生活,也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张金玲建议,老年人预防精神心理疾病,要保持心情舒畅,多与人沟通交流。除了老年人自身的调节之外,家庭支持也很重要。家人应该多关爱老年人,尊重是治疗的前提。尤其是一些有知识层次老年人,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尊重和认同,以弥补其心理上的落差。对于一些独居或丧偶的老人,家人应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照顾,特别是已经患有精神疾病的老年人,家人应及时帮助其识别病情,并帮助就医。
名师简介:
张金玲,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医学博士。2007年研究生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同年起开始在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从事临床教学工作。2016年被派往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访问学习一年,与曼尼托巴大学及多伦多大学有广泛合作。目前,张金玲为汕头青年博士联合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汕头市预防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擅长运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诊治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各种精神科疾病。精通妇女及老年人情绪问题,失眠、记忆减退等精神问题的诊治。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新闻推荐
汕头站昨开跑“复兴号”动车组 旅客可乘该车经广州南站中转至全国各地
旅客体验梅汕高铁动车的方便快捷。本报记者陈史摄本报讯(记者蔡晓丹)从昨天起,汕头火车站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