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图为丹霞日出。刘加青摄
始兴县隘子镇冷洞村村民喜领拆旧复垦资金。邓斌摄
南雄市湖口镇张屋村流转3000多亩土地发展中草药种植。
董子龙摄
地处广东省北部的韶关北接湖南,东邻江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国家规划发展的一级铁路枢纽和公路运输枢纽城市,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目前正着力打造“八高四铁两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络,已融入广州1小时生活圈。
新中国成立以来,韶关发生了翻天覆盖的变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第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基础日益夯实。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试点市,同时也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
韶关生态优良,资源丰富,被誉为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绿洲,是全国重点林区、华南生物基因库、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三项森林资源核心指标居全省首位。优越的生态既是韶关最大的优势,也是韶关最大的潜力和发展出路所在。
当前,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使韶关的生态优势日益突显,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韶关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韶关市将坚持以生态为特色优势融入大湾区建设,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南方日报记者潘俊宇唐音范永敬
通讯员沈明礼蔡仁银
守护绿水青山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韶关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东绿色生态第一市,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重要生态支撑。保护好韶关的绿水青山,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既是中央、省赋予韶关的重大使命,也是韶关必须持之以恒抓好的重点工作和责任担当。
在全省率先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率先建立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统,率先探索碳普惠制—林业碳汇—乡村振兴模式,率先建立了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和护林员管理系统……近年来,韶关市通过深入落实“美丽中国”和“绿美南粤”计划,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扎实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森林保护利用等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目前,韶关森林覆盖率73.84%、有林地面积126.8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8917万立方米,三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保护好韶关的生态环境,韶关市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按照“一核七星、三屏六廊、多节点”的整体布局,韶关拟统筹投入30多亿元,推进五大生态体系建设,力争2021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建成“林水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城市森林生态景观格局,并同期在全市7个县(市)开展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地级市。
高水平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不断巩固和强化生态优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韶关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针对此前市区扬尘多、环境空气质量差的问题,今年以来,韶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部署开展道路扬尘整治专项行动,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韶关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03,成为全省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下一步,该市将继续树立综合整治意识,强化道路、工地扬尘等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实施燃煤大企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加强重载柴油运输车辆及农用车管控,严格落实《韶关市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条例》《韶关市野外用火管理条例》,确保市区空气质量在全省排位逐年提高。
坚决打赢碧水攻坚战。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健全水质监测体系,严厉打击偷排、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全市2204名四级河长、1.17万名自然村河段长上岗履职,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开展好河湖“五清”专项行动和重点河段专项整治行动,全市河湖治理成效显著,2018年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被省评为优秀等次。2018年,韶关主要江河水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优良率比例均为100%,是全省唯一无黑臭水体的设区市。
以全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大宝山、凡口矿等周边区域土壤治理与修复,开展历史遗留尾矿库隐患全面整治,加强土壤环境污染风险管控。近年来,韶关全面加强和提升土壤环境管理水平,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受到环保部高度肯定和表扬。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以入选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为契机,积极开展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提升管理能力等4个方面65项工程,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实现“山青水秀、林草环绕、碧湖青田、城美人和”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
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绿色生态发展高地
丹霞山脚下,仁化县丹霞街道瑶塘新村一栋栋徽派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装潢独特的民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从几年前破旧的泥砖房到漂亮的新颖建筑,从靠传统种植、外出务工到开民宿、就近就业,瑶塘新村的变化,是近年来韶关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解。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韶关市立足生态、产业、资源、交通和区位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的方向路径,创造条件坚定推进“广韶同城”融合发展战略,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建设韶关新区,把韶关新区打造成为对接大湾区先行区,努力把韶关打造成大湾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共建基地、旅游休闲目的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高效联通大湾区与内地的商贸物流集散地,实现与大湾区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市场对接、错位发展、共建共融。
坚持集约、创新发展理念,奋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实施百家优质企业“倍增”计划和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韶关实施技改项目220个,技改投资完成61亿元。国家级“绿色制造系统”、省重点实验室取得零的突破。近日作为广东唯一的地级市顺利入选全国第二批次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大数据、商贸物流、医药健康、现代特色农业、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产值超500亿元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园区集约发展,莞韶园、华南装备园、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韶关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进展顺利。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2018年,韶关建成市级农业专业镇20个、专业村4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县域全覆盖。现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4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4个、省级农业名牌产品111个,其中去年新增35个,新增数量连续两年全省第一。今年以来,韶关市继续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做优做强兰花、水稻、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农业产业,努力打响韶关优质农产品“金字招牌”,打造大湾区“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
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高水平推进重点景区建设,着力抓好大丹霞、大南华、大珠玑、大南岭四大核心景区建设。深入挖掘韶乐、禅宗、姓氏、客家、瑶族、红色、生态等文化内涵,依托四大重点景区建设,示范带动古驿道古村落、红色旅游资源和市区历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心打造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数读
地区生产总值
●从1949年的0.77亿元增加到1979年的10.91亿元;1989年达到50.98亿元;1999年达到174.45亿元;2009年达到579.84亿元;2018年达到1344亿元,比1949年增长213倍、年均增长8.1%;1993年、2008年、2014年分别突破100亿、500亿和1000亿元
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约350元左右提高到2018年的30287元,比1978年增长85.5倍,年均增长11.8%;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7元提高到15434元,比1978年增长112倍、年均增长1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约350元左右提高到2018年的30287元,比1978年增长85.5倍,年均增长11.8%;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7元提高到15434元,比1978年增长112倍、年均增长12.5%
基础设施建设
●1949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仅807公里,2018年达1.66万公里,增长19.6倍,年均增长4.5%;高速公路从2001年起建成通车,到2018年通车里程达539公里
财政收入
●1952年韶关财政收入仅为0.18亿元,1978年增加到1.2亿元。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增速加快,2001年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2011年突破50亿元,2018年达94.7亿元,比1952年增长525倍、年均增长10%
一线
走访
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和集聚力
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善美韶关”
韶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起,该市常住人口总量连续8年实现正增长,平均年增长率高于同期沿海经济带。2018年,韶关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34万人,年末常住人口达299.76万人,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为56.5%。从曾经的劳务输出大市到人口回流,韶关市的人口流向与格局已实现稳步逆转。这种逆转的背后,是韶关城市吸引力和集聚力的不断增强。
近年来,韶关大力实施城市提升工程,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完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区集聚度和首位度明显提升,长期以小岛片区为中心的城市格局正在改变。持续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城区环境、秩序进一步优化。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2018年新建及改扩建中小学校25所,教育强镇实现全覆盖,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3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减轻群众看病负担约2.55亿元,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排名全省第三,全市引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490名。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不断完善,“风度书房”项目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2018广东公共文化建设优秀案例”。
努力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接轨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近年来,韶关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延伸至镇村,“马上办”服务模式走在全省前列,在2018年全省企业开办便利度评估中排在全省第6位、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位。今年,在“马上办”改革的基础上,韶关进一步巩固扩大改革成果,确保开办企业事项即来即办、马上办好。今年5月27日起,韶关将营业执照领取、公章刻制、银行开户、发票申领等四个原本独立、分散的环节有序整合,顺利实现了“开办企业一日内办成”工作目标。
下一步,围绕打造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城市这一目标,韶关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推进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不断做大韶关城市经济量级和城市能级,全力打造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通过深入实施“东进、南拓、西融、北优”城市发展战略,加快中心城区组团发展和扩容提质。持续推进县城品质提升“439”行动和乡镇(镇街)提升“139”行动,同步整治国省道路域环境,补齐道路、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把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结合起来,大力推广乳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经验,不断擦亮“善美韶关”城市品牌。
见证观察
盘活“沉睡”资源
释放发展动能
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被“唤醒”后,不但增加了村民人均农田面积,复垦指标流转交易后还能给村民带来可观的现实收益,提升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去年以来,韶关市大力推动拆旧复垦工作,腾出乡村振兴新空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能。
2018年,广东全面推进拆旧复垦工作,提出通过拆旧复垦盘活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存量建设用地,将腾退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以公开交易方式在省内流转用于城镇建设,并把流转指标收益返还给农村,用于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响应省政府号召,韶关市将拆旧复垦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选择了村民意愿较高的始兴县进行先行先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他县市区也迅速行动起来。
今年3月,全省首个拆旧复垦资金分配发放仪式在韶关始兴县隘子镇冷洞村举行,62户村民现场豪分896万元拆旧复垦交易收益资金,最多的一户分到了76万,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对全市拆旧复垦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数据显示,截至6月,韶关市拆旧复垦已立项80个,立项规模2057.4929亩;累计已完成验收备案的项目71个,面积1840.3982亩;累计完成交易四批复垦指标,交易面积1782.1715亩,共获得9.49亿元资金,走在了全省前列。
为把闲置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好,南雄市通过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林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旅游文化资源、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等,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有效激活了当地农村资源、资产、资金等生产要素,稳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去年9月,南雄市湖口镇在张屋村率先探索“三变”改革,该村“三变”改革股份合作社揭牌成立当日就签约了中草药种植、小龙虾养殖两大基地项目。村民张慈荣家里5亩多田地流转出去后,每亩地400元租金,他一下子就拿到了2000多元钱,而且每年还有分红。张屋村理事会理事长介绍,“经初步计算,每年全村村民的土地租金和分红将达到17万元左右。”去年,该村村民已拿到了第一笔租金分红。
变“旧”为“新”,盘活闲置资源是韶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通过拆旧复垦、“三清三拆三整治”、“三变”改革等,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得以有效盘活,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村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振兴的基础不断夯实。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市林业局联合中华财险韶关中心支公司召开2019年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会议,会议通报了2018-2019年度政策性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