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黄专离开两年了,深圳OCAT和上海商务印书馆联手编辑出版一本文集,收有朋友们的学术文章,用以纪念他在世时为艺术所做的工作。文集出版之日,作者聚在一起,怀念曾经的朋友,讨论彼此的研究,以寄托哀思。我作为作者之一参加了这个活动,感慨良多。
人总有一死。人的一生,华丽还是黯淡,在死亡面前往往变得没有区别。究其实,人的一生是孤独面对死亡的短暂旅程。黄专把死亡形容为“金蝉脱壳”,仿佛有一种抽身而去的决绝,一种毅然而别的坚定。
文集叫《艺术与历史》,主编范景中和严善錞约稿时声明,最好的纪念是讨论彼此相关的学术,而不必是专门的悼文。因为我们同为研究艺术史的同仁,所收文章自然关系到这一领域。而且,主编还希望文章是首发,是有水平的研究论文,并且要体现题目所标示的专业性。
认识黄专时我还在读研究生,跟从迟轲老师学习西方美术史。黄专是在湖北美院读的研究生,师从阮璞老师,方向是中国古代画论。我记得当年到武汉随黄专探访阮璞先生,阮璞服装整齐出来见我们,而且正襟危坐,说话有板有眼。我记得当年阮璞先生教导说,通中国古代文论和诗论,必然通画论。这是至理名言,我至今仍然受用,也教导学生说,把文论、诗论、词话和画论放在一起阅读,才能获得系统的古典艺术批评知识。有阮璞这样的老师,黄专在专业方面的造诣可想而知。
我和黄专有过亲密的合作,时间是在上个世纪,其时我主编《画廊》杂志,聘请他,还有鲁虹,出任特约编辑。黄专对此事甚为重视,提出设立“艺术家工作室”栏目,每期用较大篇幅介绍两到三位当代重要的艺术家,以彰显他们的成就。这个栏目很快就在艺术界出了名,《画廊》杂志迅速摆脱原来那种过于区域化的保守色彩,在全国艺术界获得巨大的名声,黄专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坐在一起,畅谈当年的各种交往,以及对艺术与历史的学术抱负。我想这是一种真实而温暖的纪念,足以告慰黄专在天之灵。
新闻推荐
近日,深圳福永街道在万福广场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邀请市民参观福永夜景灯光规划,活动吸引上百名群众参加。据了解,福永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