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网约车”早已不是新鲜事,但“网约公交车”你坐过吗?如今,在深圳等城市,国有公交企业主导的网约公交车悄然兴起。当国企拿出互联网思维,当传统产业拥抱“互联网+”,当实体经济结合虚拟经济优势,公交企业的供给模式创新,进一步满足了乘客多层次和差异化的出行需求。(6月4日经济参考报)
如今,虽然城市公共交通日益发达,让市民的出行选项有很多,但公交领域仍存在服务短板,比如随着城市扩张,很多偏远居住区的市民面临着“出行难”、“出行贵”——地铁、公交车难以覆盖到,每天乘坐出租车、网约车、顺风车上下班交通成本又太高。
对此,深圳、宁波等地公交企业探索推出的“网约公交车”(也称“e巴士”),很好解决了偏远居住区通勤职工的上下班难题。从效率来说,“网约公交车”从市民居住地直达上班地,中途不停车或者很少停车,出行效率会大大提高;从成本来说,市民乘坐“网约公交车”的费用远低于出租车等交通工具。
此前,很多城市曾推出定制公交车,但由于用户基数不够,平台操作复杂及票价等方面原因,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而深圳等地推出的“网约公交车”,是公交企业根据乘客需求确定线路,乘客通过互联网提前购票预约出行,使供需两端实现精准匹配,所以“网约公交车”相比定制公交车明显升级。
这是公交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的结果。于公交企业来说,一方面弥补了公交服务短板——即解决了常规线路服务欠缺问题;另一方面,也让公交职工和公交企业多了一条增收渠道。以深圳为例,公交司机休息时间兼职开e巴士,每月多赚2000元。同时,由于乘客相对稳定,有利于企业增收。
尽管“网约公交车”能创造多赢局面,但目前只有少数城市推出这种公交服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很多城市公交公司还是传统经营思维,既没有看到自身资源优势,即闲置的公交车辆和司机等,也没有看到“互联网+”的巨大魅力,甚至还在依赖财政补贴、行政推动。
公交车虽然是一种传统交通工具,但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从地方政府到公交车企业,都主动利用、善用“互联网+公交车”,“网约公交车”将会是解决城市公交服务短板的一剂补药,还将是公交事业的新亮点。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李晓旭报道:5月24日,深汕特别合作区一次性成功出让3宗土地,其中首次出让70年自持租赁用地,该宗居住用地最终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