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威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张海威(右三)到可园社区调研群众反映的问题。受访者供图
“"乱停车"现象大幅度减少,路上开车顺畅多了。”车主赵先生指着可园社区湖中路两边的“宜停车”划线赞不绝口。多年来,社区两边道路乱停车不仅影响了物业升值,被占用的消防通道也成为可园近万住户的隐患。本月,随着可园社区“宜停车”项目的正式启用,可园社区“停车难”问题得到缓解。
这是张海威劳模创新工作室助力社区民生热点难题解决的一个案例。从去年到今年,该工作室推动解决了不少社区建设瓶颈问题。
积极走访有效解决各类矛盾纠纷
“我们着力打通连接居民"最后一公里",构建居民诉求平台,这样,社区工作不再难开展。”这是张海威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的行事风格。
作为可园社区的主体,可园小区有居民5881户、商铺350间。在该工作室没有挂牌前,小区矛盾纠纷不断。诸如物管、就学、邻里纠纷等矛盾发生后,有的居民会选择去市、区、街道表达诉求。
该工作室进驻后,通过制订劳模创新工作室年度服务计划、工作制度、职责,开展“劳模接待日”“劳模接访进社区”“劳模调解下社区”等系列活动,搭建“互访平台”,有效解决各类矛盾纠纷。
在省劳模张海威和市劳模肖剑带领下,该工作室自去年5月成立以来,其成员共深入社区60多次,走访群众900多人,发现有触发苗头的矛盾纠纷90余件,当场解决50件,跟进办理信访问题30余件,妥善处理信访积案5件。
让居民记忆犹新的是,该工作室解决可园小区垃圾清运这块“硬骨头”的经历。由于可园社区仅有6号楼旁边一处垃圾收集中转站,无法承载整个小区的垃圾吞吐量,加上垃圾产生刺鼻难闻的异味,以及垃圾车占道操作时产生的噪音和交通堵塞,导致该小区6栋和7栋的居民意见很大。
如何既解决6、7栋居民的困扰,又不影响小区垃圾的清运?该工作室成员多次亲自去业主家,倾听业主的意见建议,并积极与管理处和小区业委会协商,同时向街道各部门反映,前后召集协调会议20余次。最终寻找到关闭6号楼垃圾中转站改在可园八期预留地临时收集点收纳清运垃圾的解决办法,让居民竖起大拇指。
值得一提的改变,还有可园社区工作站前面的一片荒乱之地正在发生蝶变。以前,这片荒乱之地是居民投诉不断的“老大难”问题,有业主开荒种菜,有流浪汉聚集,还有居民倾倒垃圾,各种乱象严重影响小区整体美观。
由于该地块属于小区红线范围外,开发商还未移交政府部门。该工作室利用接待日、下社区等时机,充分倾听居民心声,不断奔波于各个部门。在他们的推动下,现在这片荒地已被改造成街心公园,很多居民都会来公园散步。尽管工程暂未完工,但居民每每说起荒地变公园,都会对工作室竖起大拇指。
为社区解忧推动解决“停车难”问题
“停车难”一直是可园社区的“老大难”问题。一方面,源于可园社区楼宇建设早,规划停车位不够;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家庭车辆保有量增加,多种因素导致社区“停车难”问题突出。
可园社区居民人均车辆持有量已超过1:1,原有的地下车库和路面车位(1:0.47)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地下停车场已超负荷停车3400多辆。社区内现有湖西路、湖中路、兴龙路以及育苗路等路面停放车辆达1600多辆,造成转弯掉头通道堵塞严重,存在极大消防安全隐患。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有多条道路还未移交市政管理,执法部门不能进行违停执法。
针对这一现状,该工作室经过实地调研,推动相关部门在可园社区建设龙岗区首个花园小区“宜停车”项目,并于6月8日正式启用,现在湖中路、兴龙路、湖西路设置“宜停车”停车位246个,极大缓解了可园小区多年来的“乱停车”现象和交通堵塞难题。
细心的市民发现,现在走在可园小区“宜停车”路段,以前车辆随意停放、堵塞道路的乱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有序的街道,这让不少业主称赞:“可园的居住品质越来越好了。”
为了进一步缓解社区“停车难”问题,该工作室正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建立立体停车库,并制订了初步方案。张海威通过PPT的形式,向龙岗区、布吉街道多部门图文并茂介绍了可园社区面临“停车难”难题,以及关于建设立体停车场的可行性。目前该方案正在进一步落实中。
撰文:梅云霞
新闻推荐
本报讯(深圳侨报记者陈遥通讯员陈建仕曾梓歆)“我宣布,拆除行动正式开始!”昨日上午9时,伴随着一声令下,现场的两台挖掘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