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瞭望
“刚刚修好没使用多久的景观带和马路,现在又要扒了重新弄,到底有没有必要?”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日前,深圳市南山区后海滨路及中心路景观提升工程开始施工,透水地砖不但要用透水沥青路面代替,绿化带的灌木也要被换成草坪。不少市民,包括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对该工程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对此,南山区城管局局长张玉庆表示,该提升工程将暂时停止施工,会对这些意见进行反馈。
有关部门对民意进行快速回应,当然是值得称道的。就城市景观的美化与提升来说,一定程度的改造有其必要性。然而,对于刚刚修好没使用多久的景观带和马路,又扒了重建,显然不妥,仅仅因为“不够美观”,就用透水沥青路面代替透水地砖、灌木换成草坪,理由并不充分。而且“朝建夕毁”违背了公共设施功能与年限的基本考量,涉嫌公共资源的浪费,毕竟重建耗资过千万元。
该案例折射部分地方公共设施建设与改造项目立项及资金使用,缺少必要的约束。应当说,公共设施建设应当遵循资金使用节约的原则,建设服从基本功能需要的前提,兼顾审美的需要,而非盲目追求“高配”,更非单纯为了美观或者满足特定审美取向而衍伸为“奢侈”工程。这不仅因为,有限的公共资金与资源需要更高效的配置,更因为资金公共的属性,谁也没有权力浪费。同时,作为公共部门,更没理由引领竞奢的不良风气。事实上,再富有也经不起“毁新建新”豪掷千万的折腾。
类似的现象并不是孤例,一些地方大搞形象工程和重复建设,多年来饱受诟病,其中的形象工程一直都是中央“反四风”的重点。此类陋习近些年虽然有所收敛,但依然具有一定的惯性。公共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合理性的边界在哪里?谁来把关?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再次受到追问和制度性反思。
上述案例因为市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质疑而被叫停,固然令人欣慰,但是,外部监督的偶然性、被动性,决定了所能形成的制约性之微弱,而纠偏的往往只是个案。
避免“折腾式浪费”的治本之道,仍然是把建设与花钱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一方面,建立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与改造的基本规范、决策程序和审查听证机制,保证城市建筑和公共设施应有基本的年限要求,约束建设项目可行性的裁量空间,用“共识决策”规避盲目决策;另一方面,完善公共支出权力的限制和程序化的约束,强化项目预算和公共资金支出合理性的审查,遏制花钱随意的冲动,对违规者要进行问责,给“折腾式浪费”设置制度的“双刹车”。
◎木须虫 公务员
新闻推荐
返回温柔的力量 筑起创美民生平台 记南山区政协委员、深圳市红和文化发展集团董事长唐红
人物简介唐红现任深圳市红和文化发展集团董事长,深圳市女企业家发展促进会创会会长、深圳市工商联(总商会)常委、深圳市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