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紫荆双创园。
今年上半年,龙华区新引进了两位院士,刘文清是其中之一。落户龙华后刘文清携手深圳中科飞测科技有限公司以及We Serve众创集团三方共建龙华区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也是深圳市首批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该工作站围绕前端光电检测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
距离院士(专家)工作站所在的紫荆双创园14.5公里的锦绣科技园,也在今年上半年动工开土第三期建设。预计两年后,三期项目将吸引100多家科技企业驻扎,为深圳北千亿级高新产业带助力。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龙华区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围绕着市委市政府“建设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的愿景目标,凝心聚力落实“中轴提升”战略,推进“争当创新高动能引领的尖兵”的部署,手持“科技创新”的金钥匙,按下建设人才高地、提升创新载体的快捷键,为科技创新不断注入新动能,使其成为推动龙华区经济社会长久发展的新引擎、原动力。
新担当 中轴提升战略中的创新要地
今年3月,市委书记王伟中率队调研科技企业时强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第一动力、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持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把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
龙华区是深圳中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中轴提升战略的“主战场”,就是由福田区、龙岗坂田片区、龙华区围合而成。综合来看,这里重点发展片区云集,产业资源禀赋丰富,以占全市约14%的土地承载了约28%的人口和约36%的GDP;同时该中轴向南可与香港共建大都市区创新与活力中轴,向北可拓展城市腹地,是深圳“南联北拓”的必然选择。然而,仅就龙华区的情况来讲,一直以来,尽管作为全市的产业大区,制造业发达,产业体系完备,上下游链条完整,工业、进出口稳居全市前列,但因历史原因,在发展上存在“先天不足”:创新发展不充分,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缺乏,创新型中小企业储备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在今年的党代会上,区委书记余新国发出了要“争当创新高动能引领的尖兵”的号令,强调“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产业创新作为主战场,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将梅观创新产业走廊建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桥头堡,全力打造深圳产业创新主力区。”
随着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的推进,龙华区既是深圳中轴的重要组成,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港深莞)中轴的一员。今年4月3日,在深圳五洲宾馆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港深莞)中轴提升战略论坛”上,余新国表示,作为中轴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华区必将在中轴提升战略中抢抓历史机遇,作出龙华贡献。
驱动力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形成企业梯队
6月份,区科创局组织了(2018年第二批)国高企业申报培训会,对尚未通过国高认证企业、国高证书到期需重新申请认定的企业代表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会,自去年以来,已举办过多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多寡,可呈现一城一地创新竞争力的强弱。为此,龙华区大力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对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微创新企业集中扶持、优先服务、促进成长,培育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形成“龙高-深高-国高”企业发展梯队,带动辖区国高规模提质增量,推动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今年,区科创局展开了国高倍增计划,实施国高企业“精准培育”工程,并逐步建立全区国高企业培育库。通过市、区、街、园区、企业五级联动机制,辅以政策宣讲、专题辅导、“一对一”跟踪等形式帮助企业提升发展潜力。截至目前,全区申报激活国高企业数量达到527家,位列全市第三。
引凤凰 集聚创新资源培育科创团队
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年上半年,龙华区的人才引进答卷亮丽:全区新引进院士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名,深圳市“孔雀计划”人才19名。新增广东省创新团队1个,市“孔雀计划”创新团队2个。
2016年入驻龙华区的We Serve众创空间见证了龙华区人才引进的诚意与力度。在龙华区的政策支持和他们企业的专业化平台作用下,已经有一个孔雀团队、一个省创团队、四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人才、三名孔雀ABC类人才、一个海归博士团队等多名高层次人才由他们引进龙华区并入驻We Serve 紫荆双创园创办公司。
“人才引进不是招商,We Serve众创空间对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需求导向式定制服务,包括接待、跟进以及对接优质资源。”We Serve众创空间总经理杜小龙说。他所指的优质资源,既有利于企业团队发展空间布局、科技融资的便利,也有政策上的支持。
不久前,区科创局修订印发了《深圳市龙华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实施细则》,该细则从企业研发、人才创业、平台建设、金融支撑、创新质量等方面出发,构建了以鼓励研发为导向的政策体系。从这份修订后的细则中可以了解到,龙华区加大了科技创新扶持力度,以此吸引更多高端产业人才加速聚集龙华,促使高端人才聚集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
新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闵永刚带领着他的创新团队,正致力于将科技研究落地成“果”。据团队负责人刘屹东介绍,由于攻克了技术难度,类石墨烯导热膜的成本降低了,除了应用于手持移动设备外,创新团队也计划把此项成果应用在装修领域里,拓宽应用范围。由此可看,导热石墨膜基础材料的产业化发展已然在龙华区拉开了序幕。
人才是关键,企业是主体,那么各类园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则是承载着人才和企业的创新载体。今年上半年,龙华区新增省级众创空间1家、区级加速器1家、孵化器4家、众创空间1家,累计拥有国家、省、市、区多层次创客服务平台、创业孵化载体58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家、市级18家、区级34家。全区孵化载体建成孵化场地面积共计75万平万米,在孵企业超1700家,毕业企业超1100家,孵出国高企业超170家。同时,以宝能科技园、银星科技园、锦绣科学园等科技创新园区为依托,龙华区打造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总部园区相结合的企业全周期发展载体,搭建了全链条化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扶持下,龙华区高层次领军型人才聚集、创新主体和创新载体数量激增,凸显规模化态势,创新创业生态链条构建效果显著,这些取得的成绩化成了建设产业创新主力区进程中的股股动力,使龙华一跃成为深圳科技创新产业最具潜力发展的新高地,大步迈进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征程。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文 蔡维泽/图
主要数据
2017年全区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93.75%,增速37.36%。
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5.58%。
国家、省、市、区多层次创客服务平台、创业孵化载体58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家,市级18家,区级34家。
建成孵化场地面积共计约7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1700家,毕业企业超1100家,孵出国高企业超170家。
全区引进院士1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7名,广东省“珠江计划”4名,深圳市“孔雀计划”人才160名,各类高层次人才673名。
省市创新创业团队16个,占全市省市创新科研团队11%。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张尉心杨明铭通讯员韦正风)昨日下午,龙华区召开法治建设工作会议,对全区法治建设工作进行部署,提出要全力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