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018深圳国际BT峰会和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展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图为精准医疗的创新发展与产业前瞻论坛。
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日前,蒙纳士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坪山区政府合作,以全新合作模式共同在坪山区打造MTTI(蒙纳士科技转化研究院),在未来的15—25年内,进行新的医学技术和治疗方案的成果转化,这在业界看来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项目。
生物医学科研成果该如何加速转化?9月20日,在聚焦“精准医疗的创新发展与产业前瞻”的深圳国际BT峰会高端对话环节,专家各抒己见。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韦恩·亨德里克森认为,基础研究对于转化医学和商业应用非常有帮助,没有基础研究,商业化也就无从谈起。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广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陈凌非常赞同韦恩·亨德里克森的观点,“科研、转化医学和产品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在很多人看来,冷冻电镜这个新技术离医药产品很远,但不管是大药厂还是寻找新靶标的制药公司,药品研制都离不开这些基础研究。”
蒙纳士大学副校长莎萝·牛顿则认为,研究者要把更多的焦点放在创新和技术的商业转化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张礼和坦言,相比于企业,高校的研究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常常停留在“发文章”的阶段,而很难进行商业转化,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资本在生物科技及健康产业的投入越来越多。“在美国,风投可以在很早期的阶段介入研究,这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进入下一个阶段。”信中利资本集团联合执行总裁、高级合伙人陈丹说,“生物医药的研究前期投入巨大,风险很高,风投的进入能够缓解企业压力,保证研究继续进行下去。”
“中国要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需要研究学者多做一些原创性的工作。”张礼和说,目前,中国医药企业研发“Firstinclass”(首创新药)药物可能仍有困难,但“Bestinclass”(同类最优)是可以实现的。“我们要在预防和治疗领域投入更多基础研究,同时学界也要与投资界、金融界联合起来。”除此之外,陈凌还呼吁国家建立“亿人计划”,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关的“高科技工人”,为中国的大健康产业提供人才。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张秀娟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肖雄鹏)国家防总、省防总防御台风“山竹”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坪山区随即启动应急预案,针对防台风和防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