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晨
“妈妈,我给自己取好了字,叫——藿芹!”
一天下班,儿子听到我开门的声音,便从书房里冲出来,迫不及待地与我分享他冥思苦想了好些天的“字”。
也许有几分基因遗传吧,儿子自幼就对文字敏感。说话早,认字早,对《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好汉如数家珍,更是对他们的“字”产生了兴趣。他还知道“字”与“名”相关,比如周瑜字“公瑾”,“瑜”与“瑾”都指美玉。慢慢地,他有了一个强烈要求——给自己也取一个“字”。
“傻孩子,古人可不是谁都有字,那得有身份,而且是成年后再取的!”我笑着和他说。
儿子出生时,一家语文人可没少讲究。五行八字、属相特征、文字结构、寓意音韵、虚实词性……反正能想到的都想过了,最后定下“若芾”这个名。
儿子属兔,兔穴居,所以“若”里带着似洞的“口”;兔吃草,他又五行缺木,所以“若芾”皆为“艹”头。这样一来,这只小兔子就吃住不愁了。有种香草叫“杜若”,古人常以香草喻美德;现在又常用“若”字做虚词,意为“如”“像”,与意为“草木茂盛”的实词“芾”合为一体,也算是虚实相生、寓意深刻吧。且读起来按平仄平的声律,自有跌宕起伏感。
孩子的爷爷是特级教师稀缺时代的语文特级,为此还赋诗一首:
若芾感言
退休岁月庆添孙,
笑在眉头喜荡心;
幼兔求名查草部,
慈人唤子讲平音。
师从沫若玑珠语,
效法巴金锦绣文;
三代书香圆旧梦,
开来继往报新春。
老人家还想到了“若”跟郭沫若先生有关系,“芾”也正是巴金先生的字——“芾甘”的“芾”。
当我把这个名的由来细说给儿子后,小家伙更是坚定了要给自己取个字的念头了。于是天天缠着爸爸,爸爸想了好几个,什么“春深”呀“艸长”呀,可惜他都不喜欢。
直到他自己灵光一闪想到“藿芹”二字,他兴奋得大叫:“这个可以吧?都是草,应该可以哦!”七岁的孩子给自己取字,哪有那么多讲究?全凭感觉!他说,想到了“藿香正气水”,知道“藿香”是一味中药,带“艹”头,用!“芹”也就是取自“芹菜”,便宜又好吃的蔬菜,性价比高着呢!
于是,爸爸干脆再隆重赐个号——“百草丰茂生”!
好家伙!实践证明,语文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当晚,妈妈逗他,总是喊“藿芹”。他认真地说:“请不要叫我的字,我还没成年呢!”
作者系盐田区外国语学校教师,2016年深圳市年度教师提名奖获得者
新闻推荐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市民文化兴起 坪山今年已开展文化活动300场
坪山自成立行政区以来,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以丰富基层公共文化供给。图为坪山文化聚落。朱洪波刘锦城摄不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