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要充分利用绿水青山、优美海岸线的资源优势;
让人们到盐田,品味“慢生活”;
盐田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找准自己的定位;
让文化融入到产业的发展……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仍然突出,这给盐田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定影响,如何应对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盐田区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和持续增长?在10月31日盐田区政协举办的“委员议事厅”活动中,盐田区政协委员梅春雷、赵广群、赵刚贵、梁裕、唐英、张起梁,有关专家申勇、王红,围绕盐田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巧用生态资源
赵刚贵认为,盐田“背靠青山、面朝大海,三分城区、七分森林”,“山海盐田”是盐田区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色。建区20年来,盐田区充分发挥山海特色,发展了以盐田港为龙头的港口物流经济;以大、小梅沙为龙头的滨海旅游经济等。在新的历史起点,盐田区要突破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充分利用绿水青山、优美海岸线的资源优势,围绕生态优良的美好城区、示范城区发力;围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海洋特色城区发力。
赵广群认为,盐田作为山海城区,但多数土地在生态控制线内,发展空间受制;常住人口相对较少,有较大容量吸收游客,但劳动力要素资源受限。当前与外部的陆路交通资源不足,制约了产业承接能力及旅游业态发展。但盐田具备海路交通优势,盐田的发展需要另辟蹊径,立足区位特征,结合自身优势,找到适合盐田发展的独特之路。
王红认为,盐田因海而生,因山而居,发展了滨海文化和旅游工贸,缔造了盐田大港,从而也形成了国际文化的窗口。盐田具有纯朴的客家文化、疍家文化等,生活节奏相对较慢。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将把盐田与大湾区的核心连接起来,成为市民看海度假最便利的第一站。如果盐田能发挥好优势,承载国际创意创新,营造一个面朝大海放松心情的地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纯朴、面对困难的坚强意志、追求美好生活的艺术品质的地方,盐田的独特就会被挖掘出来。
促进产业升级
梁裕认为,盐田的经济支柱主要来自于几个传统行业;整体经济模式偏外向型。传统行业数量型、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营方式还比较多,需要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化经营转变,走技术先进和内涵发展的道路。生命健康产业的聚集效应初步形成,但仍有待发展壮大。金融服务、文化等产业在盐田的发展还不够,所以要居安思危,针对产业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优化调整。
如何破解盐田发展的空间局限性问题,梁裕建议要同步优化产业空间和产业结构。通过多种途径做好支撑规划,要提升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开发容积率及加强地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现有存量园区的招商按照区的产业招商定位进行统筹、促进城市更新及产业转型。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的基础上,培育高新软优的产业,建造一个开放的、弹性的产业发展体系。目前,盐田综保区占据了核心地段,但却有大量低端的厂房空置,是否可以把综保区重新包装升级?形成多功能的有机融合,提升土地的利用效能。
优化营商环境
唐英认为,招商引资是助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多年来,盐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投资环境来看,项目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仍有提高空间。很多大型项目的附加值还不够高,项目并没有充分全面地结成合力,没有形成产业链。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还有待提升,土地投入和产出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对土地价值的充分挖掘还有很大需求。政府也要在转变职能上下工夫,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优质文明便捷高效的服务。
梅春雷认为,盐田区物流企业主要有港口运营、报关报检、港口运输、沿港仓储、国际货代、堆场等六大类。随着后方陆域的开发整治,一些堆场需要外迁;随着形势的发展,报关报检就业及收入都将减少;港口运输企业散小的状态一时难以改观,保税仓监管仓空置压力增大……当前的局面是港口运营一枝独秀。港口物流业是一个大生态,不仅是盐田区、深圳市,乃至一些国际物流大企业,都在围绕着港口的运营,或合作或竞争。如果盐田区的物流企业落后于整个港口物流大生态,就非常尴尬了。盐田要吸引国际航运企业等落户,鼓励发展国际船舶的船上补给行业,丰富盐田区物流行业的形态,打造盐田区物流的大生态。
找准发展定位
申勇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进一步推进,中英街需要重新定位,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可以建设成为既具有历史价值,又符合科技发展方向的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成为深港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形成“西有前海、中有河套、东有盐田”的深港合作引领区。
梅春雷认为,目前,盐田临港地区的物流业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保税、仓储、运输等非常基础的物流层面,展示交易、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促进贸易发展的供应链上端产业缺失,无法带动整个产业链活力。
就盐田河临港产业带的发展,申勇建议,可以考虑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依托盐田港,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最关键要形成物流业和临港经济的双向互动。借助盐田港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临港经济,例如:生态旅游、海鲜交易、海洋运输、海港会展、仓储和配送等,除此,还可以推动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要注重规划,处理好港口运输与临港产业的空间布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产业,形成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局面。
关注中小微企业
张起梁说,据统计,全国的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在新起点上,要保持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关于改善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里,大部分政策的制定都是针对规模以上企业,或者是盐田区的纳税大户,或者是外来引进的企业。建议区里不仅要关注“高精尖”,也要重视中小微企业。
赵广群认为,中小微企业多数是科创型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做前期研发,核心资产就是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而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要求很高,企业的知识产权缺少有效的流动机制,难以变现,因此这些初创企业融资较难。政府可多措并举帮助中小微企业实现知识产权变现,帮助科创企业把知识产权变成金融资本;或者通过国有平台探索设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知识产权流通。
唐英认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盐田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小微企业生长的土壤和环境,让更多小微企业真正活下来、发展好,才能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汇聚成巨大的动能,推动盐田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产业中融合文化
王红认为,珠宝业的发展属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体验,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盐田可探索“轨道+文化+消费+科技+金融”的全生态链发展。利用盐田丰富的山地自然资源,打造野外体验基地,结合东部华侨城小梅沙现有资源,形成高强度生存体验与旅游休闲结合的山地文化特色。利用沿海优势,打造滨海文化体。
唐英说,截至去年底,盐田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仅65家,产值过亿元的不过32家。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企业规模都偏小。黄金珠宝产业是盐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区有300多家黄金珠宝企业,规模以上企业47家。想要把黄金珠宝产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附加值,就要靠文化创意产业来赋能。盐田近年来重点发展“黄金珠宝+”,推动盐田黄金珠宝产业与时尚旅游、创意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要体现为文化的竞争。
赵刚贵认为,盐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接待游客数量达到了一定规模,但景点的品质不够,人均消费仅408元,远低于深圳市的1447元。海洋体验产品不够丰富,现有亲海项目主要是沙滩戏水,而走向海面的通过游艇,进行海岸线观光不够,“山-沙滩-海洋”的联动、海洋科普等方面也不够。
推动新兴产业
申勇认为,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产业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发展方向,香港已经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中两大科技产业平台就是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盐田区布局这两个产业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方向,也切合盐田目前的实际。发展生命健康产业,要充分用足香港因素。
梁裕认为,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大健康产业的市场将成为高收益、高增速的蓝海市场。健康产业与人工智能密不可分,在医疗健康领域已有不少AI应用成功案例,譬如新药研发、辅助疾病诊断、健康管理等。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就必然要和智能化相结合。同时盐田需要大力发展智能化产业,来助推传统制造业、物流业、旅游业的产业升级增效。
张起梁认为,要对互联网+加以重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是传统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和思维的转型升级之争。《三体》中有个核心观点叫“毁灭你,但与你无关”,讲的就是跨界竞争打击的问题。盐田区在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需要灵活应用互联网思维,政府也要关注社会发展的新业态,为未来布局。
(少强 文/图)
新闻推荐
(记者张玮玮)10月26日,深圳市司法局局长蒋溪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对广东发展提出的四点要求,一是深化改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