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记者/张光岩)11月1日,“2018深圳院士专家高峰会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论坛”在深圳福田会堂举行。这场高规格的峰会邀请到了来自香港、深圳等地多位院士及业内顶尖学者。与会嘉宾围绕粤港澳三地如何协同发展新能源事业、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布局和城市清洁管理、湾区内人才流动与融合等前沿发展话题,进行了精彩对话。
福田将聚焦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11月1日是第二个深圳人才日。据介绍,作为深圳中心城区的福田区历来重视人才,为凝聚各方智慧,今年的峰会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和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的挑战与发展,邀请顶级专家建言献策。这是福田区第二次举行深圳院士专家高峰会。
“今天到来的各位院士都是业界专家、社会精英,诚挚希望大家多来福田走走看看,多多支持福田引进大科学装置和科研中心,关心关注福田的创新发展。”福田区委书记吕玉印在致辞中说,福田区委、区政府将持续搭建平台,以精准和前瞻的服务,欢迎和支持各方人才来福田干事创业。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正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深圳正在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深化深港合作,相互借助、相得益彰,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据介绍,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作为深圳继前海自贸片区之后又一深港合作重大平台,被定位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区域,作为深方园区所在地的福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吕玉印表示,近年来,福田以“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为方向,全力推动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发展,深入开展产业规划,系统研究发展定位、政策框架、合作内容、重点建设项目等工作,合作区规划开发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这些工作的推进,得益于中央的战略布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凝聚了深港两地乃至全球人才的智慧与力量。
福田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当前正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深入推进河套片区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开发建设,未来聚焦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新时代发展的“新引擎”,勇当全面深化改革的尖兵。“抓紧抓实抓好这些大机遇、大文章需要高质量人才的智力支撑。”吕玉印说。
科创孵化、人才交流、城市清洁管理是热点话题
此次峰会由福田区区长高圣元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共同主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陈清泉作关于《创新新驱动、跨界融合、科技强市》的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原副校长李焯芬作了关于《香港创科现状及如何促进深港合作》的演讲;深圳市外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姜力琨作关于《打造粤港澳国际一流湾区,开拓改革开放“二次创业”新局面》的演讲。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如何着眼于世界发展格局,聚焦大湾区和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发展,出席峰会的院士嘉宾等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展开了精彩观点交汇、碰撞。
李焯芬院士原是香港大学副校长,在谈及关于人才方面的问题时,她对深港两地的人才交流目前存在的问题、深港两地的法律体系、行政制度、监管政策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颇为了解,就如何实现湾区内人才流动与融合分享了独到观点。
李焯芬表示,香港有两院院士30多名,这些创科力量主要集中在香港的各大高校,经费来源有很多,但是受制于产业链和工业配套的原因,部分成果无法实现产业化。“例如陈清泉院士主要是研究电动汽车的,但是香港没有汽车工业,只能在内地做到产业化。”她建议,深港两地应加强合作,专门成立创科孵化、产业化中心,包括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香港及各地的创科人才和成熟项目,为产业化创造条件。
城市清洁是一个事关城市品质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城市发展水平虽不尽相同,但都面临城市自然资源开发和清洁管理的课题。徐政和院士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该如何开展产业布局和城市清洁管理,以及对河套地区A区建设进行前瞻性规划等问题进行了交流。陈清泉院士对新能源产业现状,其在全球运用的前景,以及对粤港澳三地如何协同发展新能源事业发表了建议。
叶嘉安院士和陈湘生院士分别就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规划以及如何规划利用河套地区的地下空间等话题进行了分享。叶嘉安建议,深港两地应共建“有创造力可宜居的智能型可持续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快速交通运输网络、智慧城市规划设计上加强地区间的交流。
新闻推荐
深圳晚报讯(记者温银妮通讯员郭琴)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部署,11月1日,福田区召开全面开展查违三年攻坚行动暨产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