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深圳读书月辩论赛决赛,育才中学辩论队夺得冠军。
育才中学优雅静谧的校园环境。
2018年高考,育才中学一举跃升新台阶,重点率高达78%(理科83%,文科61%),高分也有突破,10名学生被高校自主招生录取,多位学生被清华、复旦等名校录取,艺体、特长生多点开花……再次获得“深圳市高考工作卓越奖”。
高考成绩再上新台阶,呈现出育才中学近年内涵发展成果,一方面借助改扩建工程升级校园空间与学习资源等硬件设施、扩大办学规模,另一方面推进“新优才计划”积极谋求新高考下的转型发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盘活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性教育,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实现“人尽其才,各显其能”。
创新推出“新优才计划”
领航学校整体发展
育才中学在35年的办学历史中一直坚持“不求人人成为精英,但求人人走向成功”的育人理念,探索素质教育和高中课程改革之路。近年来,基于新的人才观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学校推出“新优才计划”作为学校整体发展思路和行动指南,并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旨在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性化和整体培养。
“‘新优才计划’最终目标是面向全体,全员育人”,育才中学校长郑春华介绍,从2016年的40名学生确定为优才生,到今年的658名全体高一学生全部列为优才生;由原来的每个年级的20多名导师,到今天的65名导师,“我们对学生和老师,努力做到全员覆盖”。育才中学“新优才计划”希望让年轻教师全部进入工作室学习,所有老师都成为优才生指导教师,所有学生都成为优才生计划的学生。
作为传统的科研型高中,育才中学于2015年11月成为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在“新优才计划”引领下,学校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发展、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紧密联系,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开展研究性学习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研究性学习不仅将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标准之一,也为高中教育转变学习方式、探索多元培养提供了路径。育才中学将研究性学习列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独立学习计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转化为可研究课题。
同时,育才中学不但为学生们提供校内导师,还让学生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深圳大学及科研院所博士结为师生关系,并将华大基因等高科技企业的优质课程资源引进课堂,和学生一起进行课题研究与开发,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育才学生探究性小课题南山区立项数占全区高中学校总数56%,市立项数占全市高中学校立项课题的近10%.”仅2018年,学生申报立项的小课题就达75项,其中获得市级立项29个,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0个。
其中,吴倩倩同学主持的“急救知识在南山区高中生中的普及与应用”等29个学生立项课题视角多元,不仅有物理化等学科类课题,还包括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生态环境等内容。在10月份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科学嘉年华活动中,李敬泉、向奕蓉和黄彭弢三位同学应邀参加,在“科技之星”环节,李敬泉用英文做了专题报告。
竞赛机制打开自主招生通道
本学年,育才中学在广东省生物竞赛、化学和数学联赛中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使获奖学生在高校的自主招生中占得先机,化学、数学获奖学生获得全国联赛复赛资格,为自主招生打开通道。
在2018全国生物学联赛中,育才中学取得了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在全国数学联赛初赛中,南山有7人进入省级决赛,育才中学就有5人;而在今年的广东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中,育才中学获奖学生总人数达27人,占南山区获奖总人数的近六成。
多年来,学校根据学生资质、个性特点及学情,通过分层次辅导助力学生个性发展。除了贴身辅导外,学校整合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平台。例如生物竞赛,学校多年来已形成了成熟完善的竞赛辅导机制,省赛结束后,学生还有机会到华南师大接受大学教授的集中培训。
艺体分项课关注个性发展
育才中学素来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著称,是全国第一个开设“课程超市”的学校,在课程探索方面有成熟的基础。“新优才计划”课程体系按照“公需+特需”两个维度开发校本课程,满足每一个学生成才需要。美育和体育分项走班制,鼓励学生在校三年须学会两门体育特长、一门艺术特长。
学校每周二、周三下午第三节课是选修课,学校开设的拓展性课程达145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第四节课是学生社团时间,有33个社团可供选择。每天下午4:45-5:35为全校学生活动一小时时间,活动包括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育才中学的选修课,引入了华大基因和香港卫视的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兴趣。
今年,该校排球队邓子豪同学以611分被清华大学录取,另外4名学生被重点大学作为特长生提前录取。作为广东省排球传统项目学校,育才中学男、女队多次获省、市排球比赛冠军,王兴龙、李忠洋两位教练也多次获全国、省、市优秀教练员称号。就在今年8月份,校排球队代表深圳市参加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排球项目的比赛,最终获得男子高中组冠军。11月24日,在第十九届深圳读书月辩论赛决赛中,育才中学辩论队先后战胜了多个大学的代表队和所有的高中队,最终赢得冠军。
名师与空间变化成就自主学习
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不仅引导育才学生德才兼备,同样也促使教师团队名师辈出、俊彦云集。郑春华介绍,目前全市九个学科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有三个学科成绩揭晓,育才中学就有吴锐芬、陈家晓和杨思雨三位老师获得一等奖,其中吴锐芬、陈家晓分别获得第一名,“相信还有新的成绩”。
还有埋首高三一线教学十多年的余长北老师,今年获评南山区首届十大榜样教师;夏献平、严凌君两位老师,因突出的学科贡献和长期探索阅读课程而入围中央电视台“全国百名最美教师”;冯琳老师通过了2018年广东省特级教师评审,李忠洋被市教育局推为“南粤优秀教师”人选。此外,校长郑春华被聘为吉林师范大学兼职硕导,夏献平老师被聘为华南师大等三个高校的兼职教授,周红杰老师聘为湖南师大兼职教授。
学习方式转型对教师队伍也提出挑战,研究性学习要求老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跨学科的素养。目前育才中学拥有省市区各类名师工作室12个,覆盖语数英、理化生物以及班主任、德育工作等范畴,不仅承担着师德建议、教师培训、教学课题研究、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等职责,也肩负着教与学方式转变的重任。
育才的示范辐射作用越来越广
作为与特区一起成长起来的教育部课改样本校,育才中学也融入了改革的基因。近几年学校成为中国教科院、华南师大和广东第二师范院校的实践基地,承担更多的师资培训任务。近3年,接待省内外跟岗或考察交流的校长和骨干教师达40多次。仅今年9月到11月,先后就有6批校长或骨干教师分别跟岗一周。育才中学也派出3批教师到新疆喀什和广西德保的高中支教。不久前,中国教科院基地负责人蒋峰到育才中学考察时说:“育才中学的经验值得全国更多学校分享。”
持续三年多的改扩建工程为育才中学带来了优质的硬件保障,学校今年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高考考场。除了新建的体育馆、综合楼、学科实验室等,改造更新后的游泳馆、学生食堂、图书馆也人气满满,更多的运动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项目乐趣。谋划中的育才学生成长中心,未来将启动基因工程、食品工程、新能源等13个实验室,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让他们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
统筹:伍曼娜
文/图:伍曼娜
制版:李斌章玲
王娟娟严文静
新闻推荐
林伟健整理乱停放的共享单车。林伟健是“深二代”。1990年,林伟健在深圳南山区呱呱坠地,开始了与这座城市不解的缘分。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