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领导一同看望南科大一小的孩子们,合影留念。
学校毎学期开展的由家长做考官的多元评价。
教育到底该给孩子什么?要找寻这个问题答案,在当下显得更为复杂。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不断颠覆人们的认知方式,这要求未来人才既有科技头脑,又具备国际视野,同时兼顾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人文情怀。对于学校来说,这无疑是更艰巨的挑战,而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一实验小学(以下称“南科大一小”)却给出了一个简洁的答案:让每个孩子都出彩。
难能可贵的是,这所年轻的学校拥有着成熟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令人印象深刻,锻炼了学生们多学科素养与跨界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年青一代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正如深圳市办学水平评估组给出的评价:“呈现出新优质学校的形态,具有了‘未来学校’的生长基因,贡献了新学校超常规特色发展的新模式。”
“南科大”创新基因
意味着什么?
提及南科大一小,很多人还是会对其冠以“南科大”的名头好奇,2014年3月12日南方科技大学与南山区教育局开展联合办学,9月1日,南科大一小正式开学,直到2017年6月15日,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成立。而南科大一小的校名正是由当时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亲手题写。
建校的第一年入学人数200多人,当初筹建学校并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也正是欣赏大学的创新DNA,而随后如何打好“南科大”这张牌,成为南科大教育者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他们希望,南科大的创新意识不仅仅影响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德育教育,还要影响到管理体制、教学理念。他们相信,想要做好资源对接,还是要多发挥“人才”因素。
一小的教研团队频繁与南科大沟通,让更多大学的教师、学生,来到一小,与学生们多多接触。通过“四点半活动”、创客活动等,小学生们在大学生哥哥姐姐的指导下,甚至可以参与一些与大学前沿研究相关的课题。
南科大也为集团募集课程提供资源,甚至建立了专门的课程资源库,其中包括科技、人文、艺术等等不同的门类。
南科大的光学研究团队专门到学校给孩子们开展光学讲座、课程,还包括北大、清华伯克利等研究所的专家们,“纳米技术”“石墨烯技术”这些高深的专业词汇,大学的专家们尽可能地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讲给他们听,“这样的科普课程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教研团队会向学生征集他们想要听的内容和话题。”校长张帆解释。而如今,南科大一小的创新理念,也吸引了不少南科大教职工子女在此就读。
2015年开始,学校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作设“创客社团”,其中403班郭晋平的“环保垃圾桶”获得专利。2017年10月,学校与“设计互联”公司合作为四年级20位孩子聘请英国皇家博物馆设计师开展为期一周的“设计思维”培训活动。
从“分科”到“统整”
兼顾“视野”与“情怀”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到南科大一小的课堂,一定会感到新奇有趣:一群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正在认真地研究“项目课题”,他们诵读着有关春天的诗句,观察着种子冒出春芽,唱起了春天主题的歌曲……这到底是一堂语文课,自然科学课,还是音乐课?都不是,这是南科大一小独具特色的“统整项目课程”,孩子们在做的项目正是“寻找春天”。
统整项目课程(Project-BasedLearning)在欧美国家的基础教育中已经是常态,跨学科式的项目学习是主要的教育方式之一,南科大一小率先引入这一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也正是因为学校所持有的国际化视野。
建校之初,南科大一小就特别邀请了来自美国的教育专家ElisabethMontgomery担任副校长一职,同时也持续招聘有想法、够资质的外教,希望他们能够不断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带给学校,让学生更具“国际观”。
ElisabethMontgomery为南科大一小带来的一个教育“挑战”就是开展统整项目课程。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学校,校长张帆与时任一小副校长、现任二小校长唐晓勇,以及整个教师团队动了一番脑筋,因为这需要保证孩子们先完成国家要求的基础课程,在这一前提下再去尝试跨学科的项目学习。
“我们把标准定义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张帆如是说,每个项目都会设定负责人,负责人将各个学科的老师聚集到一起,共同做课程研讨。
副校长王菲菲介绍,在《人体使用手册》这一项目中,芭蕾舞演员给孩子们讲解肢体的控制,音乐老师讲解听觉的特点。有不少学生问起“癌症”,于是学校就想办法邀请了哈工大的博士来给孩子们讲解关于“癌症”的由来。“最后我们会让孩子们做一份《我的家庭时尚健康计划》”,让他们更进一步去考虑,怎样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会对我们的身体、对生活更有益,“我们相信好的课程不仅仅是知识,它的背后藏着价值观。”王菲菲如是说。
统整项目课程十分注重将学习与生活链接,鼓励家校合作,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年级上学期《职业日》课程中,学生前往“麦鲁小镇”体验多种职业;一年级下学期《全球六大生态系统和世界文化探究》课程中,在“世界之窗”和“深圳博物馆”游览学习;二年级《美丽中国》课程,学生前往“锦绣中化”游览学习;三年级《水的世界》课程中,学生前行“深圳周边公开水域”观察生态、采取水样,前行“污水处理厂”“水土保持实验基地”和“深圳科技馆”……
“科技脑,人文心,国际观,中华情”,这是南科大一小对于课程设置的愿景,这其中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兼顾,有科技与人文协调,它们将教会这些少年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己。
2017年3月至5月,南科大一小、二小联合沪江“互+计划”共同发起“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养计划”,一小的教师团队与二小协作,通过互联网课程直播,共同为全国19个省市的近90所学校师生呈现统整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课程解读达35节次,得到广泛肯定和高度认可。
统整项目课程案例于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被教育部和中央电教馆选为教育信息化运用优秀课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
学校的每一寸空间
都呈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只要对孩子有利的事,去做就好。”这是南科大一小教职工上下都认同的一句话,通过观察学校的一草一木,每一寸空间安排,就会发现这一理念的确深入到了学校的每一个“细胞”中。
最有趣的还要数南科大实验一小的教室,这里的课桌椅“萌”感十足,和传统的长方形课桌相比,这些课桌就像“乐高积木”。不要以为这只是基于视觉趣味的设计,实际上它最大的功能是可以自由组合。
根据课程要求的不同,这些课桌既可以单人使用,也可以小组讨论,或者大家干脆将课桌摆成“U形”,听某位同学的现场演示,甚至还有时髦的“WIFI形”,少了过去的拘谨,多了更多创造。
同时你会发现,这里压根没有讲台,老师会来到学生们当中去,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反对权威,提倡质疑”是学校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而它正是从没有讲台开始。
好的阅读习惯是张帆十分看中的素养,在南科大一小随处可见的“阅读空间”正好反映了这一点,在这里,“阅读”不是口号,是每个学生最习惯的日常。在南科大一小的老师们看来,教育应该逐渐给孩子建立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以及思维习惯。南科大一小从校园设计上就开始考虑这些问题。
学校五楼顶拥有一座小小屋顶花园,这里的花卉植被既美化了校园,也给学生们一个亲近与观察自然的机会,不少相关课程也会在这里开展;三楼则是漂亮的天台,搭起了透明玻璃棚,棚下是原木色的桌椅,更细致的是玻璃棚上还有遮阳用的幕帘,怎么看都像一间欧洲街头的小咖啡馆,“这里可以聚会,party,让大家聚在一起。”张帆一边抚摸着木桌椅一边说,他又指向一旁的木架,“这里将来会种满紫藤,到时候花朵垂下来,一定很美。”
统筹:谢宇野
文/图:谢宇野
制版:江英章玲
王娟娟凌淑琴
新闻推荐
海滨实验小学校长曾卫东文艺演出前和孩子们合照。海滨实验小学深圳湾部海滨实验小学创建于1995年9月,历经23年的发展,现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