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程海昆 摄
地质公园博物馆景区的园林景观独具匠心。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若琳
“行在鹏城,如同行在林中!”“在深圳,出了家门就能逛公园!”这些场景,其实正是深圳人最日常的生活。这座都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能保持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圳市民常常感慨“幸福感满满”。
要经济要发展,更要可持续发展;要经济建设,更要生态文明建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更点明环境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自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大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每一步都紧跟改革的步伐。全市人居环境持续向好,绿色发展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城市绿化美化、治水提质、大气治理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人居环境越来越好。目前,全市基本建成生态健康、绿水相依、人水和谐的城市绿色生态水网。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1%,建设了5个森林小镇和一批森林人家,盐田区梅沙街道荣获全国首个最美森林小镇,深圳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十大城市之一。
近几年来,深圳实施世界著名花城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四季花城,生态花城,人文花城”建设。重点推进公园文化特色建设,打造了福田香蜜公园、南山人才公园、深圳湾休闲带西段等一批具有国际品质的精品公园,规划了耕读、净水、修复等十大特色主题公园,国际友好城市公园、体育公园、科技主题公园、音乐公园等一批特色公园也颇具特色。深圳还拥有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让市民畅享青山绿水带来的生态福利。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濒危野生动物,深圳于1984年就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使得深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5条生态廊道构建互联互通的城市生态安全屏障;全市4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深圳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保护了一批具有典型生态价值和特点的湿地,其中华侨城市级湿地公园是深圳市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市民畅享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自然保护区和市政公园成为孩子们的自然课堂,生物保护与繁育、林业科研等成果丰盛,实现了森林生态、经济、文化与社会等多种效益惠民,百姓在生态福祉上的获得感显著增强。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林业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影响深远,成功举办了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首届国际森林城市大会、首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黑脸琵鹭自然保育论坛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会议。今年10月,深圳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城市”。
放眼今日之深圳,城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城外青山如翠、美好的生态环境既拜自然恩赐,更得益于政府的真抓实干。依托着丰富的山海资源,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深圳正踏在改革开放的浪尖,着力于更加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市民带来更多的生态福利。
新闻推荐
“大与·魔力杯”大鹏站羽毛球比赛在葵涌举行50多名选手争决赛入场劵
本报讯(深圳侨报记者陈智美通讯员刘会)12月15日,“大与·魔力杯”大鹏站羽毛球比赛在葵涌羽毛球馆举行,吸引来自大鹏新区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