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行践环保,全民齐颂国学风,力行文明红马甲……深圳有这样一波人,他们生活在山海之间的“世外桃源”,他们的生活中藏有特别的节奏。你再仔细听一听,这节奏里面,满满的都是“盐田式”新生活、新风尚。
分类潮
扫码回收,智能分类
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打开旧衣物智能回收机,将衣物投放进去,然后领取积分。在盐田区上东湾小区设置的旧衣物智能回收机和小区资源回收站,居民自觉地将垃圾分类投放并能够领取一定的积分,积分可用于换取电影票、景点门票、书籍和日用品。资源回收站将垃圾分为玻璃、塑料、金属、衣物、纸张、厨余和其他垃圾。
盐田区自2012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如今,盐田区多数住宅小区都配备了智能化的垃圾分类设备——“小区资源回收站”。2017年底,这种智能化垃圾分类管理设备已经覆盖盐田全区228个物业小区(含35个城中村),2018年上半年已延伸覆盖到辖区的学校和机关事业单位。
国学风
诵读经典,弘扬传统
千人诵读国学经典,这样的震撼场面你见过吗?在盐田区政府行政中心广场举办的“2017年盐田区千人经典诵读”活动中,数千名学生集体朗诵了《少年中国说》《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二十四节气》等国学名篇。如今,国学经典诵读热已成为盐田文明风尚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据统计,承办此活动的习学书院五年多来持续开展“公益经典能量诵读”“公益经典亲子共读”“盐田区千人诵读”“公益国学夏冬令营”等活动,举办相关活动及课堂超过3000场次,参与人数累计达到6万人次,逐渐影响越来越多的辖区居民群众及社区百姓的文化生活和学习氛围,从根本和基层弘扬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骑行者
心随绿动,行践环保
小黄车、小蓝车……近年来,共享单车盛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盐田人却有自己专属的“小绿车”。早在7年前,盐田区居民就有了自己的共享“绿动”公共自行车,经过2017年的升级改造项目,市民市民可通过扫码借车、手机支付等便捷方式,畅享低碳环保生活。
据悉,升级改造后的“绿动”系统增加了手机APP租车、手机微信、绿动平台配件管理和公众报修监管服务等功能,以及自行车锁柱、管理箱等硬件设施。同时,还增设了30个自助租赁站点,1600个锁柱,未来还将与盐田生态文明碳币系统对接,内嵌盐田公共自行车借还车功能,实现碳币系统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用户整合,方便用户碳币核算和使用。
光盘派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吃完饭后,晒出光亮洁净的餐盘是大多数盐田居民每日餐后的必“打卡”项目。盐田实验学校初一(2)班的滕昊就是一名光盘行动的实践者,自从参加“光盘行动”以来,他能主动做到盘子里不剩一粒米,并监督家人吃光盘子中的食物,养成珍惜粮食、厉行节约的习惯,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光盘行动”。
今年,深圳首次提出将11月8日打造为“光盘日”,以固化节日的形式呼吁全民参与光盘行动。盐田区积极响应号召,带领全体居民坚定地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运动系
行走绿道,全民健体
走在盐田港到大梅沙的海滨栈道上,新设计的健康标语和科普宣传栏格外显眼。为了全面建设“健康盐田”,盐田区为海滨栈道和辖区内的多条绿道进行设计改造,“饮食七分饱,运动三分跑”“管住嘴、迈开腿。”在海滨栈道上,几乎每隔100米就设有造型各异的健康口号标语,标牌下方则标注着市民行走绿道的路程长度。
为倡导绿色、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盐田区2018全年被各式各样的健康运动覆盖,既有符合老年居民的老年人趣味运动会和老年人健步行活动,也有颇受青少年青睐的滑板、小轮车运动,还有高大上的帆船运动,将山海盐田的特色通过运动传达得淋漓尽致。
美食家
阳光巡查,智慧餐饮
到餐厅吃饭,扫描桌上二维码,就可以一边吃菜,一边看后厨炒菜;从市场买回来的肉菜蛋禽,都能随时了解食品安全情况。盐田区在推进建设“阳光智慧餐饮工程”“一街一车一室”及巡查公示工作中,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实现了扫二维码查看餐厅许可登记信息、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快检结果和餐厅后厨监控视频,初步建成了具备餐饮后厨食品加工操作过程可视化监控、视频集中监管、扫二维码公示餐饮单位食品安全信息和后厨加工操作实况等功能的多位一体监控体系,形成了“阳光智慧餐饮”盐田模式。
红马甲
见微知著,力行文明
你或许在十字路口见过交通文明劝导员忙碌的身影,或许在梧桐山的山路上遇见由社区居民组成的环保清洁队手拿钳子、垃圾袋捡垃圾,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却都身披“红马甲”,遍布盐田区的每一个角落。盐田人从一个个微小的文明行动中引领着全社会的道德风尚。
自2013年盐田区发起“文明微行动”以来,区里每年都会评选出10位“文明达人”。这些“文明达人”全部来自基层,既有公司职员、工厂员工、社区党员、人民教师,也有退休干部、在校学生,年龄最小的只有10岁,最大的则已年近八旬。这些代表从自身做起,吸引越来越多的盐田人加入“文明微行动”,为城市的文明发展贡献微小却如炬力量。
文化流
平民舞台,“C位”实力
盐田区第十五届社区艺术节的舞台上“熟面孔”可不少,在小区遛弯时碰见的阿姨正跳着优美的民族舞、隔壁调皮捣蛋的熊孩子拉起小提琴来有模有样、每天清晨遛狗的爷爷气如洪钟地唱着《渔光曲》……11月,盐田区第十五届社区文化节在沙头角街道、海山街道、盐田街道、梅沙街道、中英街的各个社区内如火如荼地上演。
本届社区文化节的所有节目都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排练而成,虽都是业余演员,但演出水准却并不低,包含了太极表演、广场舞、少儿舞蹈、京剧、二胡、古筝、合唱等一系列丰富的演出,让每一位普通市民都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并能参与其中。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百姓们通过社区文化节的舞台纷纷展现自己的“C位”实力,也为邻里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
碳币通
以碳换币,乐享生态
不开车改乘公交地铁绿色出行、业余时间参加生态文明公益活动、“看准”垃圾桶分类丢弃垃圾……在盐田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市民通过“打卡”多种多样的绿色低碳行为来获得“碳币”,进而兑换奖品和优惠。借鉴碳排放交易理念,早在2016年,盐田区便在全国范围率先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碳币”体系,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以“碳币”形式,对个人、家庭、社区、学校和企业的生态文明行为进行激励,引导全社会增强生态意识、践行绿色生产、享受低碳生活。
今年1月12日,盐田区生态文明“碳币”服务平台2.0版本正式上线,在原1.0系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优化,允许用户将每日运动步数兑换成“碳币”,同时,新增“企业碳惠”“每日步行”“公交出行”等生态文明活动,“碳币夺宝”“碳币众筹”2个碳币出路,“每日签到”“任务与挑战”“好友约战”等趣味性功能。
珊瑚侠
“珊”盟海誓,守卫碧蓝
在美丽的大梅沙,8位身着潜水服的“珊瑚侠”将200株珊瑚苗“种”进在海底,共同发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珊”盟海誓。2016年6月,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正式启动了大梅沙珊瑚种植和保育项目,积极尝试人工在海底种植珊瑚,目前已投放人工珊瑚礁25座,种植珊瑚苗5000株。
为了让更多学生从小培养海洋保护意识,盐田区还开办了珊瑚虫课堂,将海洋生态环保课堂引进校园,将海洋生态环保理念深植孩子们的心中。
文艺腔
山海文化,立足群众
在海边静静地阅读,听着海涛的声音,感受海洋带来的文化。在盐田区图书馆智慧分馆——听海图书馆内,这里有许多与海洋有关的图书,将阅读与海景完美融合,为读者带来“抬头观山海,俯首轻吟哦”的全新阅读体验。盐田图书馆是全国首个实体智慧图书馆,以“海洋+ 智慧”为特色,在数字化、特色化、智慧化方面探索创新,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此外,在盐田区的每个街道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群众文化特色项目。
学霸范
免费教育,终身学习
2018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期间,盐田区教育局联手区社区教育学院面向辖区居民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满足了辖区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需要。其中,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的课程让家庭成为了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载体;太极拳培训帮助家中的老年人们强健体魄;还有适用于“办公一族”的办公室管理课程从专业的角度帮助提升工作能力;辖区的小朋友们当然不能落下,小主持人培训、第二届诗词大会、亲子陶艺、亲子国学讲座等课程满足了孩子们的学习需要,颇受辖区居民喜爱。(吕薇 杨飘)
新闻推荐
(记者陈发清通讯员陶旭瑾)近日,两个集装箱内贸货物由黑龙江省绥芬河海关,经国际铁路至俄罗斯海参崴港,再搭乘FESCO公司TIM-S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