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邹晨璐 通讯员 颜慧敏 邓丽云) 12月17日,在深圳市笔架山公园里,福田区华新小学林俊坤老师为学生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英语公开课——《Trees》,学生们在户外课堂的轻松氛围下,畅所欲言讨论观察到的景物。这节英语课也是华新小学打造绿色校本课程的一个延伸探索。学校利用毗邻笔架山绿色资源,全员参与,把各科教学延伸到课外,加强学科渗透,让学生自主投入到对笔架山大自然的探索中,增强的优势主体意识,发展创新精神。
交互式课堂
实现知识向能力和思维转化
林俊坤首先用一首欢快的英语歌曲导入课题,在绿草地和小池塘边,学生们动用知识储备熟练地用英语讨论身边的自然环境。整节英语实践课以导入呈现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短语“use……to”“get……from”,又通过填空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对教材文本有了初步了解。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人际互动中使用恰当的语言,林俊坤的课堂巧妙创设了为喀什学子奉献爱心这一真实情境,设计了“英语跳蚤市场”的活动环节,枯燥的知识顿时鲜活起来,也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福田区教科院课程教学部部长张玉彬表示,林俊坤老师的课堂设计顺应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由喀什学生的音像视频资料过渡到Flea Market,孩子们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短语、句型与小伙伴们、来听课的老师们展开热烈交流。交互式课堂里,和谐的师生合作以及生生合作,实现了课堂内容由知识向能力,再向思维转化的教学目标。
绿色校本课程
以自然探索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努力将笔架山公园作为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大课堂,充分挖掘公园中的育人因素,建立"公园亦是课堂"的概念。”华新小学校长张伟表示,绿色校本课程以自然探索促进学生的自然发展、主动发展、健康发展,从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出发,根据其基本规律进行教育活动,打造自然的课堂生态课程;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让每个学生得到自然本真的发展;以自然、和谐、生命、灵性、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健康的发展。
张伟表示,虽然学校很鼓励开发绿色校本课程,但是每次有老师提出要去笔架山公园上课,他都会多次询问教师,你的这节课是一定要去公园上吗?有必要吗?是真正的绿色课程吗?“我不希望老师为了迎合学校的课程而随意将课堂搬到笔架山。”张伟说,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外出上课,教师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设计的课程和绿色校本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闻推荐
12月14日,“福田区第五届‘千里路-万卷书-文明人’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深圳中心书城北区大台阶举行。摄影通讯员李博为进...